作家陳璽鄉土長篇《一抹滄桑》研討會17日在京召開,包括吳義勤、雷達、白燁、邱華棟等在內的與會文學評論家、作家認為,這部充分還原生活本身的作品對于當代中國文學頗具意義,認為其“彰顯了鄉村敘事的活力,以大歷史中普通人的生活呈現了時間洪流中人的永恒的情感。”
《一抹滄桑》是作家陳璽的第二部長篇,今年六月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該長篇80多萬字,陳璽將自己的真實經歷揉入小說,用散點透視的方式寫了幾個農村家庭,描述了幾十年中國的農村變化。
作品以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為背景,描寫了陜西關中渭北塬上幾戶農家日作日息的生活形態,喜怒哀樂的情感姿態。“文革”后期的社會悸動,改革初期的生活躁動,都由日常的農家生活畫面一一呈現出來。這個時期有些閉鎖又有些溫馨的田園式的農家生活,隨著時代的更變,已一去不返。
中國小說學會會長雷達認為,《一抹滄桑》真實性很強,具有其特別的意義,生活細節描寫十分精彩,為一個時期的農村情狀與農民形狀,留下了一份真實而鮮活的歷史印記。
評論家白燁指出,陜西是優質文學的沃土,“《一抹滄桑》我認為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接地氣,有底氣,這部作品依靠小人物、小生活、小細節,以大量的生活積累作基礎,呈現出中國鄉土特有的邏輯——‘生存’和‘孝’,非常踏實地還原了關中農村的自轉方式。”
作家邱華棟認為,綿密是陜西文學的大傳統,“《一抹滄桑》有向《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致敬的意味,這部長篇以生活中的小矛盾推進,這一特點與明清小說的寫作方式有關聯。這部作品的價值還在于給當代中國文學提供了有價值和意義的人物組像。成功地描述了在時代艱難的轉身過程中,小人物認真而執著的生活。”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黃德海認為,“《一抹滄桑》從某種程度上恢復了80年代的寫作的活力,尤其是恢復了鄉村敘事的活力,我認為這個層面上抵抗了累積抑郁和焦慮的虛無主義。”他認為,《一抹滄桑》的“滄桑”是時間感帶來的,這種“滄桑”是有希望和踏實厚重的。
以鄉土小說《陌上》引發業內關注的青年作家付秀瑩認為,《一抹滄桑》通過綿密的細節、眾多的人物,耐心的呈現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土地的關系、人與歷史的關系以及人與現實的關系,“我認為它最終讓讀者看到了時間的洪流當中永恒的情感,悲傷與堅韌。”
此外她認為,除了文學的意義,《一抹滄桑》對于鄉村生活的細膩真實的記錄也極具社會意義,“文學可以有比歷史更為細膩生動的記錄。”
當天的研討會中,與會界內人士還就《一抹滄桑》這部作品進行了生活真實與文學真實的探討。
雷達指出,“原汁原味和藝術概括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小說家恰恰要有主觀性,吃透素材后要有自己的溫度,《一抹滄桑》如果說有不足,我認為是不夠典型化,這部作品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提煉和集中。”
白燁對此表示同意,“文學的真實還是應該更為概括,小說的方式應該是以一當十,高度的提煉概括,《一抹滄桑》是有提煉的空間的。”
黃德海與付秀瑩則認為,小說中不一定需要高度集中的故事線,“我認為這樣把要表達的東西揉進細節,這樣的耐心講述,是《一抹滄桑》的一個鮮明特點”,黃德海說。
付秀瑩表示,“這部作品表現出作者帶著歡愉的講述的耐心,我感覺其中的群像是眾多多而有序的,整個作品的這一特點很有吸引力。”(完)
?
相關鏈接:
把文化種子播入精神土壤——關于鄉村振興的思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