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棲大會上專家縱論全球AI發展趨勢——
泡沫之后,人工智能將回歸產業
今日視點
記者 房琳琳
20日下午,在云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云ET大腦首席科學家閔萬里為現場無數“取經人”演示了一項可以無限拓展的人工智能(AI)平臺能力——
只需10分鐘,AI工程師就能將自己希望“訓練”的AI模塊,嫁接到阿里云開放平臺開源端口上,進而加速驗證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發布之后,科技部高規格啟動重大專項,工信部剛剛發布三年行動計劃,政策信號十分鮮明。
“特別是十九大后,人工智能產業迎來重大利好?!卑⒗镌瓶偛煤鷷悦髟诮邮芸萍既請笥浾卟稍L時說:“以問題為導向的產業升級解決方案,應是中國AI最有前景的用武之地?!?/p>
中國產業AI空間比美國大
人工智能驅動新的產業革命,將是全世界范圍內的必然趨勢。尤其以深度學習為技術基礎的AI公司井噴,在講故事、圈投資的風口中,泡沫已然生成。
“AI泡沫不僅在中國,全球都有,美國也有。但這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我認為很正常,但需警惕泡沫破滅后,AI回歸到哪里。”胡曉明再次強調,“AI必須解決工業、農業、社會治理、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眾所周知,美國人工智能發展,得益于強大的底層基礎設施、半導體、芯片研發,以及擁有良好的軟件生態。比如英偉達驅動的GPU體系,英特爾的可編程芯片等在全球AI產業中優勢明顯。
“與之相比,中國基礎研發人才薄弱,軟件生態也比較脆弱?!焙鷷悦鞅硎?,“但中國在生產應用上要比美國強!”
他舉了一個例子。中國被稱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因為城市安全體系建設比較完備,大量數據有待深度開發和創新利用?!霸瓉沓鞘袠藯U是巴黎,但今天由于科技進步,我們將重新定義城市,雄安新區將成為新型智能城市的代表?!?/p>
為打造產業生態,阿里云城市大腦入選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閔萬里認為,這是政府希望業界抱團發展,同時反向促進重大基礎理論創新。
他打了個比喻說:“我們今天的人工智能故事都是基于深度學習的技術基礎,但這就像用一個鎖定了焦距的望遠鏡看太空,只能在人家的基礎上調優。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應該是自己建造的像FAST那樣的射電望遠鏡?!?/p>
把AI送到全球垂直行業中
過去第三產業靠互聯網發展起來了,而現在,人工智能是比互聯網更大的技術紅利,它也要真正深入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中,去定義和解決中國最根本的問題。
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如何融合?產業AI如何落地并生成效益?
胡曉明以城市大腦為例解答這個問題。一直以來,交通信號燈與攝像頭記錄的擁堵信息并不交互,阿里云ET城市大腦團隊在杭州第一次把攝像頭內容分析出來,并告知紅綠燈如何調配。結果是,試點區域車輛通行時間縮短15.3%,救護車一路綠燈抵達現場時間減少一半,這在全球尚無先例。
備受媒體關注的,還有剛剛在此次云棲大會上發布的ET航空大腦。閔萬里介紹,首都機場現在能在50秒內,完全更新1700架次航班的停機位安排,與廊橋相連的停機位利用率提升了10%,相當于每天有2萬名旅客不用再乘坐擺渡車,大大節約了機場服務成本,提升了整體服務質量。
讓胡曉明感到自豪的AI產品,莫過于阿里研發的AliOS智聯網操作系統,其已經裝載在福特生產的智能駕駛汽車上,活躍裝車量已經突破40萬臺,“這是美國公司提供消費產品時,歷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國操作系統”。
總之,上到跟國家天文臺一起分析銀河系數據,下到與哈利法大學一起幫助全球最大的阿布扎比石油公司提升石油開采量,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AI,正向世界進軍。
數據和計算能力成AI核心
隨著數字中國、智能制造、大數據產業等的提出,數據化將成為一切日常生產生活和經濟建設的新常態。
比如工業。阿里云ET工業大腦走進車間,用AI工具突破了良品率提升、故障率預測等制造業核心難題,幫助大型制造企業創造數十億元的利潤。
“工業數據最為復雜,工程師需要走進生產線,先搭建工業換聯網平臺,收集生產鏈中的所有數據,然后為生產環節上的數據網絡建模,不斷調優后,才能真正看到AI應用的效果。”閔萬里說。
除了數據,計算能力決定成敗。胡曉明分析道:“人類社會已經完成了高速公路網、通信網、電力網的構建,還在建設中的是萬物互聯的感知網絡,以及一張強大的計算網絡。而開源和云計算的發展,推動了技術的快速迭代,核心是怎么把海量數據算得清、算得快、算得起。這不僅是企業的競爭,還代表國家的能力?!?/p>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1日電)
?
相關鏈接:
大數據能量+計算能力引擎 飛豬東航戰略聯手全球游?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