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工打造新型學習社區
上了思政課的同學,根據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典型戰例、起義、重要事件等場景,做出復原模型。
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杰 通訊員 徐偉 攝
線上討論,在教學云平臺設置的“在線討論”欄目中,學生根據老師發布的話題進行“空中互動”;課堂討論,則是一場唇槍舌劍似的現場較量,考察學生知識儲備、邏輯思維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一些東莞理工學院(以下簡稱“莞工”)的學生感嘆:“原來思政課還可以這樣上。”
最近,一場由學生自行組織和執行的思政課課改現場會在莞工舉行。在活動現場的滾動留言板上,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
面對一群從小受網絡環境熏陶的學生,怎樣提高教學質量,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東莞理工學院探索多元化、網絡化的教學環境,打造“看得見的思政理論課”,營造一個互相借鑒、你追我趕的新型學習社區,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抬頭率、出勤率和參與率方面,探索出一條新路。
●南方日報記者 王慧
建云平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有教育專家指出,深化高校思政課改革,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創新的關鍵。思想政治理論課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陣地牢不牢事關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必須把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莞工的思想政治課程從2015年9月就開始探索,“當時探索的是‘1+1+1’的學習模式,即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小組研討和團隊專題講座的方式。”莞工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銀鋒說,“在探索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痛點,就是由學生主導的自主學習難以落實到位。”
文華在線創始人兼CEO金善國說,現在學習模式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需要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形成個性化,在這過程中非常強調老師與老師、學生與老師之間協同共創學習方式。
莞工副教授謝敏,是專職思想政治課教師,也是該校思政課改的牽頭人。“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我承擔著2016級4個專業、11個行政班級的授課任務,合計418人。學生之間在專業背景、學科基礎、性格特點、學習動機方面存在著差距,學習的需求也不同。”她說,“經過思考,我決定借助云平臺開展全新的教學嘗試,拋棄傳統教學中提供一致教學指導的方法,幫助學生尋求個性化學習動力,提升他們的能力。”
于是,在學期初,謝敏就借助教學云平臺的課程管理功能,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課程PPT資料、習題庫、拓展資源整理好,通通上傳,形成了一門體系完整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線課程,以此來滿足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的需求。
在云平臺建設過程中,謝敏是體驗者也是設計者,她不斷嘗試將技術手段與課程結合創新,根據教學中的需要來指導技術人員書寫軟件,真正貼切學生真實學習情境和體驗。
一個個性化、高效率的新型混合式思政教學課堂呈現在學生面前,在這個平臺上,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選擇快進、深入學習,增加學習拓展資料,慢一點的學生可以暫停、復習,咀嚼知識內容,各取所需,互不影響。
新型教學平臺實現“痕跡管理”
在這個“看得見的思政課”上,實現了教學進度、教學成績、信息傳遞、課堂出勤、延伸閱讀、提交作業、學習評價等各個環節都有線索可以追溯。“每一名學生訪問在線課程,都會在平臺上留下‘痕跡’,我可以隨時查看他們的學習進度。系統自動統計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和學習情況數據,成為我教學和備課的有效依據。每一次課堂教學內容的調整,也建立在每個班級不同的數據基礎上。”謝敏說。
一方面依據互聯網大數據,系統即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動態調整教學策略;另一方面,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規范課堂出勤,讓學生“不知不覺”愛上思政課,放棄逃課。
在系統界面上,學生的出勤記錄一目了然,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會形成分數排名。“學生都是非常聰明的,通過數據對比,大家一看就知道誰在用功,誰在偷懶。然后慢慢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形成一個你追我趕、互相借鑒的良好學習氛圍。”謝敏說。
同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的考核側重點不同,以此來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云平臺可針對不同班級個性化設置課程考核策略的特點,實現了差異化考核的可能性。比如,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謝敏發現,音樂、舞蹈和體育類專業的學生大多性格外向,口頭表達能力強,但普遍不喜歡閱讀。針對他們的特點,她將課程考核重點放在內容資料的學習與知識鞏固練習上,力求幫助他們打牢理論基礎,養成踏實的學習態度。而軟件工程專業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思維相對縝密,思考也有一定深度,她將他們的考核重點放在基于大量延伸閱讀的課堂討論上,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思考公開表達,潛移默化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流暢表達能力。
學生通過教學云平臺,實時了解、掌握自己的學習和得分情況,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而非被動的接受者。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此舉深受學生的歡迎,收效甚好。
新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莞工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唐元松說,改革后的思政課程實現了三個結合,即線上和線下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過程與結果結合。
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上,唐元松說,思政老師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要能夠吃透教材、理清理論,同時還能夠落地執行到課堂,用技術形式和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除了利用網絡平臺的交互性,謝敏和她的團隊在教學上也會嘗試新型方式。她會在學期內向學生拋出兩套學習計劃,包括課程模塊、學習方法和講授內容三大部分,讓學生自主選擇。有的學生會選擇群體學習方法,以課堂討論、專題討論、網絡討論、網上延伸閱讀和論文為主;有的學生會選擇項目制的學習方法,通過一個項目來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這個項目包括實操性建模和理論性調研。
記者在課改現場會看到,來自不同學院的學生展示自己團隊合作項目,通過各種材料,手工還原一個個歷史場景,如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井岡山會師等。
“理工科學生本身動手能力就強,通過實際動手建模,會促使我們去翻閱和收集大量史料,然后通過團隊協作,真正將思想政治的書面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素養。”莞工化學工程與能源技術學院2017級新生楊浩然說。
莞工生態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2017級的陳思遠說,以前的思維就是非黑即白,后來融入了網上討論平臺,網上資源非常豐富。同時,老師還會開辟課堂討論,就專題進行講課。“能夠鍛煉我們辯證的思維能力,塑造我們成為有人文情懷的工程師。”
近期,莞工學生自發進行一場問卷調查,對468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91.03%的學生表示喜歡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謝敏創新性的思政課,有93.56%的學生表示喜歡。
按照謝敏的設想,接下來她還打算與團隊一起搭建“無處不在的思政課”,網上圖書館對學生永遠開放,網上課程對畢業生不會關閉。“之前有很多學生向我反映,畢業了就登錄不了課程,感到有點失落。這也提醒我,思政課是一門受益終身的課程,也希望我們的網上學習社區能夠讓他們受用終身。”謝敏說。
目前文華在線與東莞理工學院在共建一個數字課程中心,該中心也是教育部產教融合立項項目。“我們希望將思想政治課變成中國新時代的通識課程,將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相融合,涵蓋線上線下,覆蓋學校教、學、管、考、評、研六大核心教學環節,讓學生終身受益,這種探索在理工科學院大有可為。”金善國說。
?
相關鏈接:
校園驚現“俠客島” 點燃華師附中學子自主學習熱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