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環境良好的鐵爐溪省級濕地公園。記者石中華 攝
近兩年來,海口以建設海綿城市為抓手,以城市更新和河長制、灣長制為手段,以“雙創”工作為平臺,對城鎮內以美舍河為代表的31條河流進行整治,對濕地生態竭盡全力地修復和保護,讓近海河湖“梅開二度”,使城鎮可持續發展有了堅實基礎。
②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的珍稀水角。記者石中華 攝
造就原始美麗濕地格局
美好的人文傳統,成全了一個生態基因庫。海口國土面積2289.09平方公里,濕地就有29093.09公頃,濕地率12.7%。據專家考證,海口有4個濕地類和11個濕地型,是海口驕傲和自豪的本錢。
獨特地理位置賦予了海口獨特的生態個性和特征,以及無限的生態魅力,海口東寨港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紅樹林。全國有紅樹植物37種,海口獨占36種,堪稱“中國紅樹植物基因庫”。此外,海口還有神秘的火山熔巖地貌,以及儒雅樸實的人文傳統和生態智慧。
③那央濕地植被茂密自然景觀壯美。記者石中華 攝
歷史上,從官方至民間海口都已明白生態和人類是生命共同體的道理。1789年,海口發現有保護紅樹林的“保林十誡”。1845年三江鎮有了官府要求保護紅樹林的石碑禁令。如今,在那央濕地保護區,新潭村村民小組自立民約,嚴禁丟棄垃圾、捕魚等破壞生態的行為,民間自覺在很大程度上讓海口的濕地和水生態及生物鏈安全得以保護和凈化,讓海口的可持續發展有了天然的良好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海口濕地脊椎動物占全國22.23%,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紅原雞等6種。濕地維管束植物占全國的20.31%,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水菜花、水蕨和野生稻等3種,以及瀕危植物水角。其中,水菜花和水角號稱“中國只有海南有,海南只有羊山有”,目前僅見分布于瓊北火山熔巖地區。
④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內河流蜿蜒。記者石中華 攝
立法保護濕地生態安全
與其他城市一樣,在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海口濕地同樣出現了被擠壓現象,濕地生態功能不斷退化和持續萎縮。十八大特別是十九大后,海口設定的城市發展思路和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契合。用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實現海口“保濕”的法制化,“讓生態在城鎮發展中成為人類生命的共同體,用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城市的生命線的高點定位引領海口城鎮的發展之路”已成為海口最重要的頂層設計和城市發展方向。
為高位推進濕地修復工作,使城鎮“雙修”工作高標準,海口專門成立了“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海口市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和《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三年行動計劃》;為從體制上確保濕地永久保護,海口建立了市濕地保護管理局、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四個區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為基本構成的濕地保護組織管理體系,構建強有力的合力保護制度網格。
立法先行,高位推進,依法治濕。市人大常委會2014年3月頒布實施了《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 2017年7月市人大審議通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同年,審議通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
為讓保護濕地在科學合理的軌道上運行,海口組建了以院士為主任委員、多個國內知名濕地專家參與的高規格的“海口市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專門邀請著名專家俞孔堅、張明祥教授為海口全市干部作了多次濕地保護講座,營造了全民保“濕”的良好氛圍。
有保護就要有利用,海口建立新型建設模式,吸引社會和國有企業資金強力支撐濕地的建設和保護,葛洲壩、中冶等大型央企、國企都先后參與了海口的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的城鄉建設。
⑤金沙灣蜂虎濕地小區飛翔的池鷺。記者石中華 攝
城鎮發展濕地保護齊頭并進
苦練內功的同時,海口積極學習三亞、廈門等多個城市濕地修復的經驗,把“生態修復”、“海綿城市”、“河長制”、“灣長制”、“城市更新”和“五化”點面結合的科學治理措施設定為頂層目標抓手,清晰地推進濕地保護和城鎮發展。
鑒于潭豐洋獨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羊山濕地文化,市委市政府將潭豐洋土整項目部分用地范圍調整為規劃建設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使得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水菜花、水蕨、野生稻的重要棲息地的近萬畝火山熔巖濕地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礎上以生態理念來統一優化設計,打造成既符合生態要求的示范性土地整理項目,又達到保護濕地資源的目的,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在潭豐洋濕地公園建設中得到體現。
為保護地表水和城鎮內的生態環境,海口出臺了以河流、排污溝渠、湖庫、飲用水源等地表水環境整治和修復為重點,包括污染源治理、截污、河網水系整治的綜合城市更新方案,舉全市之力對現有河道、溝渠進行疏通、整治;對市區內的美舍河、龍昆溝、海甸溪等31個河湖水域進行清淤,對堤岸和水體進行生態治理;同時,大力宣傳海綿城市的建設,通過點的修復,達到對面的帶動,逐步達到城市面的“海綿”化。
經過近兩年的生態修復和海綿城市建設,許多企業從中受益匪淺。高新區把“河長制”作為主要抓手,通過美安科技新城的海綿化改造,大大促進了園區的招商引資發展,現在已有17個項目開工建設。園區中的那內河、榮昆河等正開展海綿化生態修復改造,“棧道景亭,洲島駁岸,相得益彰;綠植流水,花鳥蟲魚,其樂融融”已不是傳說;東寨港保護區重點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立法將東寨港自然保護區的管控范圍由原來的5萬多畝擴大到12萬多畝,水質從5類提升到3類,鳥類已記錄到的種類由204種增加至212種,魚類已記錄到的種類由119種增加至160種。
⑥在東寨港保護區內高飛的白眉鴨。記者石中華 攝
生態修復經濟效應日益顯現
生態修復給周邊群眾帶來的是慕名而來的成倍增量的游客,對周邊經濟的帶動效應日益顯現。
美舍河是市中心區東部一條河流,不到7個月的時間里,海口在3.5萬平方米的垃圾堆填場上建成全國最大的梯田濕地,其中1.4萬平方米梯田濕地具有八級凈水功能,目前日處理污水能力5000噸。同時,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引種紅樹林,是我國首次在城市內河成功種植紅樹林,既美化了景觀,凈化了水體,又消除了污染。如今,沿岸居民告別了20年不敢開窗的歷史,周邊商業圈也隨之興旺,美舍河已成為水體治理示范樣板和典范,成為市民和游客休閑的首選地。2017年9月,美舍河成功獲批第十七批全國“國家水利風景區”。
⑦在夏塘濕地公園內棲息的大白鷺。記者石中華 攝
實現濕地保護利用與城鎮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保護濕地最終目的,海口利用濱海濕地資源開展生態旅游,白沙門公園、假日海灘生態旅游區,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來拍鳥觀鳥和觀光旅游。全市濕地農業發展勢頭走強,秀英區永興鎮的“馮塘綠園”,是一個集羊山濕地、生態農業、民俗文化、創意產業等多元素融合的鄉村生態旅游區,每年給每戶村民帶來2萬多元收入。美蘭區三江鎮的“鶴舞九湖”,將濕地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鄉村生態旅游片區,每年吸引近5萬游人到此旅游觀光;全市濕地農業發展勢頭較好,龍華區龍泉鎮涵泳村的千畝荷塘,當地村民依靠荷塘就增加超過1500萬元的收入。通過濕地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激活了海口濕地生態旅游市場,給海口濕地保護帶來了勃勃生機。
有了良好的生態,城鎮就有了重點發展濕地旅游業的把手。海口正在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百鎮千村工程”,利用羊山地區的古橋、古井、古村落等,打造“羊山濕地生態經濟試驗示范基地”,形成全域旅游,打造親近自然的“慢生活”休閑旅游區、紅樹林特色小鎮。
見習記者 李嬌珠
(海口網1月16日訊)
?
相關鏈接:
與天涯社區一技術員合謀刪帖獲利 海口一男子被判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