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海口市濕地生態保護區域位置分布圖。(資料圖)
⑧清晨的東寨港。(特約記者 陳松 攝)
水體治理推動城市升值
美舍河不僅是海口的“母親河”,同時也是海口文脈的延續象征。從上游到入海口,有宋元明清到民國時期的文化遺跡,如美舍河畔發現的仙人峒,上面有明萬歷年間海南副總兵鄧鐘題寫的“石室仙蹤”。此外,發現鳳翔公園的“乾坤湖”、國興橋附近原“瓊州第一塔”明昌塔等,都是海口市在水生態修復的過程中,對海口市文脈的挖掘和保護。目前,市文物局正在加緊對美舍河流域的歷史文脈進行梳理,助推海口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的建設,依托美舍河之水,做活沿河文化,將美舍河打造成真正的文化之河。
水環境綜合治理不僅將美舍河打造為海口南北協調發展的聯系帶,在提升水體環境的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帶動水系周邊土地的綜合利用及價值提升,還深入挖掘美舍河流域的文化資源,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
同樣,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的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將全面加強濕地公園內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工作,維護濕地公園內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和進而維護濕地公園內的生物多樣性,保障五源河流域濕地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功能。對于具有特殊生態地位的羊山火山熔巖濕地、五源河河口濱海紅樹林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具有重要作用。在濕地資源保護的前提下,結合流域實際情況開展濕地科普宣教和生態旅游項目,提升公眾濕地保護意識,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最終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海口通過水體治理和濕地保護,推動了城市的升值,實現了治水長效化與生態、社會、民生、經濟效益的“多贏”和“共贏”。而與城市水系關聯的文脈修復,更給海口市水生態修復注入了文化意味,真正印證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海口濕地工作成績斐然
近年來,海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新理念,以河長制、灣長制的實施推動水體治理,以“五化”開展引領城市更新,全面加強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取得了明顯成效。
海口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編制及實施《城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未來三年將陸續規劃建設4個國家級、3個省級濕地公園,打造45個濕地保護小區,至2020年,全市濕地面積不低于43.6萬畝,濕地保護率不低于50%;到2025年,海口市濕地面積將增加4.24萬畝,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以上;組建以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為主任委員,多位國內知名濕地專家參與的“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強化技術支撐,構建起以市級濕地保護管理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區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等為主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強化立法保護,出臺《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在全省率先公布了10個市級重要濕地名錄和11個區級重要濕地名錄……
為保障治理和建設成果長效化,我市嚴格執法,成立市生態環保委員會,出臺了《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海口市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等多部地方性法規;通過“多規合一”明確了生態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實施最嚴格的準入制度,先后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150多個……海口多措并舉,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全國一流,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穩居第一;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多項榮譽稱號。
今后,海口市將進一步結合全域旅游創建、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繼續把濕地保護工作作為生態保護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加快美舍河、五源河和潭豐洋等濕地公園建設,全面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以新的成績續寫海南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