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護綠水青山 重現“水城”風貌
海口傾力打造“濕地之城”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乾坤湖生機勃勃。記者石中華 攝
春分時節,踏青伊始,鳥語花香、郁郁蔥蔥的東寨港和羊山濕地成為市民出游的首選。有如此優質的濕地資源,離不開海口持續加強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海口扛起建設美好新海南的省會城市責任擔當,建設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求。
“近郊饒沃,品物贍博,七水渥野,一江護郭,疏瀹溝洫,渟滀湖泊,環帶村邑,襟接阡陌”,辭賦細致描述了海口“水城”風貌。面對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海口從實際情況出發保護修復濕地,打造國際示范意義的“濕地之城”。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攝影愛好者抓拍夕陽美景。記者石中華 攝
與濕地共棲 生態智慧文明延千年
海口濕地類型獨特多樣、環境質量優良,數千年以來,在這片熱土上生活勞作的先民與濕地共棲、與城市共生,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創造出極具生態智慧的人類文明。
海口的濕地分布非常廣泛,東南西北中全域都有分布。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表明,全市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人工濕地4個濕地類及11個濕地型,有濕地資源29093公頃、濕地率達12.7%,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19200公頃、占全市濕地面積的66%,人工濕地5193公頃,河流濕地4535公頃,湖泊濕地165公頃。
海口有濕地脊椎動物514種、占全國22.23%,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紅原雞、褐翅鴉鵑、小鴉鵑、領角鸮(肖)、黑翅鳶(淵)、虎紋蛙等6種;有濕地維管束植物439種、占全國的20.31%,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水菜花、水蕨和野生稻以及瀕危植物水角,其中的水菜花和水角號稱“中國只有海南有,海南只有羊山有”,目前僅見分布于瓊北火山熔巖地區。
這里,是紅樹林的王國。有著中國首批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紅樹林,被稱為“中國紅樹植物基因庫”,在中國的海島生態系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中,有紅樹植物27種、半紅樹植物10種、紅樹林伴生植物29種,占全國紅樹林植物的90%。每年到此越冬的鳥類超過數萬只,其中白鷺最高峰時達2萬只左右。
這里,有著水火交融的濕地文明。在一萬三千年前,位于海南島北部地區的瓊北火山群完成了最近一次噴發,造就了現在全國唯一的熱帶火山熔巖地貌,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羊山火山熔巖濕地。羊山濕地涵括了淡水泉、河流、洪泛區、沼澤、湖泊、池塘、水庫等濕地類型,堪稱“濕地博物館”。
這里,有著鮮活的濕地人文傳統。在紅樹林種植區域,自古從官方至民間,都有公文、碑帖等形式的規定或約定來約束村民行為,是海口人民的文化傳統。演豐鎮邊海村委會林市村發現的距今已有228年的村志中,有保護紅樹林的“保林十誡”;三江鎮發現的官府禁令保護紅樹林的石碑立于1845年,距今已有172年。羊山地區濕地系統,是一個典型的熱帶濱海區域火山熔巖地區的自然-文化遺產綜合體,有1200年歷史號稱海南“都江堰”的塘陂-水壩-自流灌渠系統;融水利、灌溉、通行、水生生物生境于一體的火山石蛇橋;當地百姓自古沿用的水環境凈化系統火山石多塘-溝渠;儒本村400多年歷史的四眼井、遵譚鎮“六神廟”前的讓升井(珠崖井)等火山石古井系統,充分展示了羊山的生態智慧。
中韓大學生志愿者清除水葫蘆。記者石中華 攝
立法立規 劃定濕地保護生態紅線
海口是依河傍海、逐水而立的城市,是由南渡江流沙堆填而成的,從最早的幾個小沙洲慢慢圍起了城……經歷了從水多地少到填水造地,到水地均衡,劃分成水昌、水敗、水起三個時代。
“‘水昌時代’讓海口的水運昌盛了千年,曾經的‘白沙津’作為宋代最大海上貿易港口,見證了海上絲路的興盛;如今已經到了‘水起時代’,人們經歷了從生存需求意識到生活品質需求意識的轉變,重拾城市之水的寶貴。海口城市發展史與濕地、水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陳松說。
近年來,針對全市濕地資源現狀和保護需求,海口深入貫徹落實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從2016年底開始,全市上下樹立起城市更新觀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面開展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工作,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國際濕地城市”。為此,海口成立了“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并實施《關于成立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海口市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和《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得到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充分肯定,相關做法被轉發全國林業系統學習借鑒。
為了保障全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順利實施,設立了市區兩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在市林業局加掛“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局”牌子;組建了以院士為主任委員的“海口市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提供技術支撐;熱心濕地保護的人士,在海口登記成立了“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為海口濕地保護修復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
海口還加快立法保護濕地,在梳理總結2014年3月頒布實施的《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執行情況的基礎上,于 2017 年7月3日審議通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于2017 年9月1日審議通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
“《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已完成調研起草工作,計劃于2018年6月完成人大審議工作。上述法規的頒布實施,為依法治濕提供了法律保障。”陳松介紹,據此,海口將在全省率先公布10個市級重要濕地名錄和11個區級重要濕地名錄;將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和濕地生態狀況等指標納入《海口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方案(試行)》;強化濕地資源監管,明確要求建設項目立項時,要查詢是否占用到濕地資源。
五源河入海口生態修復示范段種植的紅樹苗長勢良好。記者石中華 攝
規劃引領 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
為科學規劃全市濕地保護修復,去年12月,海口邀請了國內知名的濕地規劃設計團隊編制《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這是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編制的,也是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第一個區域性的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
“根據該規劃,海口將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其中五源河和美舍河濕地公園已入選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名單,海口有了‘國家級’濕地公園。”陳松告訴記者,五源河濕地公園的出海口示范段已初具成效;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建成全國最大的八級梯田濕地,首次實現在中國城市內河以生態再造方式成功種植紅樹林。
海口將潭豐洋土整項目部分用地范圍,調整為規劃建設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保留近萬畝火山熔巖濕地,在此基礎上以生態理念來統一優化設計,將潭豐洋打造成既符合生態要求的示范性土地整理項目,又達到保護濕地資源的目的。目前,正在梳理完善《潭豐洋土地整理與濕地保護利用協同共生優化方案》,并啟動編制潭豐洋濕地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優先規劃設計重要點位。
海口最大的兩塊濕地就是東寨港和羊山濕地,它們是城市的“腎”和“肺”。“一直以來,海口在保護這兩塊濕地上都主動作為、下大工夫。”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辜繩福介紹,近年來,海口強化規劃控制、推進立法保護,完成了《海口市環境總體規劃大綱(2013-2030年)》和《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劃定生態紅線;此外,海口還加強保護區周邊鎮區的總體規劃、產業規劃、生態環保規劃及銜接,完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我們主動邀請中國林科院、中山大學等業內專家學者開展生態研究與攻關,為生態修復準確提供技術依據;對癥下藥、循序漸進,采取清理死樹、開溝排水 、圍堰起壟、插種移苗等綜合立體方式,成功修復紅樹林1831畝。”
為了保護羊山濕地,海口積極構建羊山生態智慧體系。2017年上半年,海口聘請了國內知名濕地規劃編制團隊對羊山濕地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了《海口市羊山濕地保護修復專題調研報告》,為羊山濕地開展保護修復工作提供決策依據。在此基礎上,《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中首次創新性提出了編制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規劃,建設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填補了多用途管理區這一保護形式的空白。
“海口濕地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充分結合濕地綠色資源和文明生態村文化等,在濕地保護的基礎上發展濕地產業、開展生態旅游活動。”陳松舉例道,龍華區龍泉鎮涵泳村的千畝荷塘讓當地村民增加超過1500萬元的收入;秀英區永興鎮的“馮塘綠園”,每年給每戶村民帶來2萬多元收入;美蘭區演豐鎮依托紅樹林濕地資源大力發展濕地民宿體驗,年接待游客達20余萬人次。“這樣不僅能實現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豐收’,也將助力海口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建設,加快向‘國際濕地城市’邁進。”
記者 羅津
(海口網3月23日訊)
?
相關鏈接:
2018年海口“愛鳥周”3月25日萬綠園啟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