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4月21日電(記者王朋、連振祥)坐在剛吐出嫩芽的旱柳下面,聽著地邊水渠里潺潺的流水聲,馬大五端起兩升的大水杯,咕咚咕咚喝上幾口,然后起身拍拍屁股上的塵土,扛起一包洋蔥苗下地了。
這里是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的一處農田。雖是初春,但中午時分,河西走廊的戈壁灘上溫度高達28攝氏度,前幾天出現的沙塵天已經結束,天空瓦藍瓦藍的,遠處耙地的拖拉機揚起陣陣塵土,給戈壁灘平添了幾分燥熱。
一米多寬的田壟上已經鋪上了黑色的地膜,地膜上散放著綠油油的洋蔥秧苗。馬大五把秧苗插入事先打好的孔洞中,一株一株壓實,不一會兒,一壟洋蔥便栽種完成。
“我不是農田的主人,是田主雇來栽蔥的。”48歲的馬大五說,自己3月底就來到了河西,金昌是第一站,這里栽完蔥,下一站去張掖種辣椒。
如今在我國農村,大部分年輕人進城打工,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時不饒人,到了莊稼播種收割期,村里無人可用,便催生出了以播種和收割為業的“職業農民”。他們走南闖北,跟著莊稼生長的節奏“趕場子”,馬大五就是其中的一員。
馬大五來自甘肅省積石山縣,家里7口人只有不到3畝的耕地,根本無法維持生計,他和愛人只能外出打工貼補家用。“每年有7個月時間在外種地。”馬大五說,春季在金昌種洋蔥、玉米,夏季趕去張掖收割小麥,到了秋季,又在河西各地收玉米、摘辣椒,有時也去新疆摘棉花。
像這樣“趕場子”干農活,馬大五已經干了10年。
與土地打了半輩子的交道,馬大五有喜有憂。“喜的是現在不愁沒有活計。”馬大五說,以前去新疆摘棉花,都是事先聯系好才去,擔心找不到工作。現在都是別人主動找我,每天上下班還有車接車送。
“農村年輕人進城工作生活,種地的人少了,對我們這種農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馬大五說,活干到哪里,就把房子租到哪里。“現在農村空房子很多,租金每月才150元。”
活計不愁了,人工費也漲了。“前幾年種洋蔥,一個人工一天也就80多元,現在平均每天能掙120元-130元,干得越多收入越高。”馬大五跟記者算起了賬,“過去在工地上一天能掙120元,有時到了年末還被拖欠工資,一年就白辛苦。”現在“趕場子”,最多的時候馬大五一天掙170元,工錢都是一天一結。
雇用馬大五的,是民勤縣薛百鄉的蔥農盧向柏。洋蔥耗水,民勤缺水,于是民勤縣境內不讓種洋蔥。已經種洋蔥10余年的盧向柏只好到相鄰的金川區雙灣鎮流轉40畝耕地種洋蔥。對于馬大五這樣的“職業農民”,盧向柏覺得都是“寶貝”。
種莊稼農時很強,缺人手不能按時下種簡直就是變相的減產甚至絕收。“現在農村找個勞動力太難了。”盧向柏說,“洋蔥必須在4月中下旬栽完,所以人手太重要了。”
記者在一個“民勤洋蔥種植群”里看到,不斷有人在群里催問誰手頭有空閑的“趕場人”。
盧向柏給的勞務費是每畝450元。“哪敢欠工錢啊,不給錢那就是自殺。”盧向柏說,“包里都是現錢,隨干隨結。”
馬大五也有憂慮。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但在一些山地和交通不便的川地,人力還是主要的生產方式。“我們‘趕場子’種地的農民多集中在40歲-50歲,農村年輕人種地的越來越少。”馬大五說,“這可不是個長久的法子,得解決。”
?
相關鏈接:
“公司+村委會+幫扶戶”打通海口云嶺村致富路 農民過上了好日子
2018年財政重點強農惠農政策:我國將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
優質農產品成為內蒙古河套農民“新追求”
農民張偉:“滴答”灌溉出10倍“暴利”
潮起海之南| 熱帶高效農業讓農民捧上“金飯碗”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