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顥、張靜、周玉龍僅是北京冬奧組委青年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通過社會招聘和校園招聘等渠道加入到北京冬奧組委大家庭中。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精益求精--在北京冬奧組委工作的青年們
新華社記者白林、姬燁
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已全面展開,“四個辦奧”理念如何落實,“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盛會如何呈現,答案盡在位于首鋼舊址的北京冬奧組委。時值“五四”青年節之際,新華社記者來到北京冬奧組委的青年工作人員中間,傾聽他們的心聲。
“打破一畝三分地局限,拓寬國際化視野格局”
他生于1988年2月29日,每四年與夏奧會同年過生日,自認為與奧運會注定有不解之緣。他學生時代作為志愿者體味過北京夏奧會的激情澎湃,今年作為平昌冬奧會頂崗實習生為北京冬奧會積累經驗。
他是王顥,北京冬奧組委人力資源部的一員。
在平昌冬奧會總部人力資源局實習的一個月,王顥主要學習平昌如何組織實習項目,參與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組委派送到平昌實習的工作人員的溝通協調工作中。
“我們在去平昌之前,都要做大量前期準備工作,經過單位組織的開題和答辯,帶著相關問題去平昌實習。”王顥說,“實習期間要隨機應變,及時捕捉問題、解決問題。”
王顥坦言,當時特別怕交不了差,只能變壓力為動力,不斷提高外語水平和溝通能力,最終圓滿完成實習任務。最近,他在北京冬奧組委組織的大會交流上做了三場匯報發言。
“進入北京冬奧組委工作兩年多來,這個國際化平臺打破了我曾經一畝三分地的視野局限。”他說。
“上要接天氣,下要接地氣。”在王顥看來,冬奧工作不僅要國際化,還要本土化,觸角要延伸到基層,這樣才能服務大眾。“我要發揮來自基層的優勢,走進社區講冬奧,讓更多人感知奧運精神和冰雪運動的魅力。”
“細節彰顯服務品質,搭建中外溝通橋梁”
親戚朋友都很難想象,文科生的她近期工作主要是看設計圖,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法律專業出身,周密嚴謹的思維和邏輯,助力她在設計規劃中“火眼金睛”。
她就是張靜,北京冬奧組委運動會服務部住宿和奧運村業務領域的一員。
冬奧村目前處于規劃建設階段,張靜的工作是架起設計單位和國際奧委會之間的一座橋梁,對設計單位提出需求不斷完善設計,對國際奧委會按時間節點提供動態進展以期受到認可。
“細節彰顯服務品質。”這是張靜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次說的一句話。
她說,團隊5個人,面對奧運村的圖紙,要充分考慮各類人群的需求,奧運村的住宿服務標準、如何反映中國文化特色等。圖紙要一層一層看,要充分考慮空間布局、家具、無障礙設施……
張靜與同事們通常要一邊把一張張平面圖“腦補”成立體圖,一邊討論修改。幾小時下來,看得頭昏眼花,說得口干舌燥。
“低頭看圖,抬頭看天。”對張靜來說,每天晚上八九點鐘下班是常事。“每日夜幕降臨,望著星空,暢想2022年的情景,是一種幸福。”她說。
“必須不斷學習總結,妻子成為‘在線軍師’”
4個月,他是北京冬奧組委派駐平昌實習時間最長的人員之一。作為一名中國人,有能力代表平昌冬奧組委與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進行溝通協調。他雖有多次OBS工作經歷,但始終把自己當做一名學生,勤奮好學,工作之余善于總結提升,妻子成了他的“在線軍師”。
他就是周玉龍,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綜合處的一員。
周玉龍的實習崗位是平昌冬奧組委國際轉播中心(IBC)運行中心經理。外行人對這個崗位并不熟悉,但與每一名電視觀眾息息相關。
國際轉播中心是平昌冬奧會電視轉播的總部,相當于人的中樞神經,所有從各個場館實時拍攝的畫面都會傳送到這里,IBC運行中心的功能就是確保冬奧會期間近萬名轉播技術人員在國際轉播中心順利開展工作。
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4年南京青奧會和2016年里約奧約會期間,周玉龍都在OBS工作,這使他代表平昌冬奧組委與OBS進行溝通時順暢很多。
“兩點一線”是他在平昌生活的軌跡。他每天從國際轉播中心下班,簡單吃過晚飯后,就徑直背著資料到平昌冬奧會的總部辦公室寫工作總結。
“現在有這么好的資源條件,我就要通過不斷學習,進一步精通業務,為北京冬奧會練就過硬本領。”周玉龍說。
在周玉龍看來,他在工作中取得的進步離不開家庭給予的支持。在他實習期間,他的愛人不僅要照顧和教育孩子,每天晚上還要對他當日的工作總結在行文邏輯和整體結構等方面給予建議。
“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王顥、張靜、周玉龍僅是北京冬奧組委青年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通過社會招聘和校園招聘等渠道加入到北京冬奧組委大家庭中。他們在這里揮灑汗水,施展才華,實現抱負,在對外開放交流中講述中國故事。
?
?
相關鏈接:
【無奮斗不青春】長五總裝團隊:正值芳華肩負新使命 我為祖國鑄利“箭”勇擔新使命 展現新作為——市殘聯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全軍和武警部隊官兵:牢記重托鑄忠誠 聚焦使命抓備戰系列網論一:時刻不忘特區使命 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