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長天路義務植樹。見習記者張洋 攝
退休老人藍世學近年在紅城湖畔先后種植了40多棵榕樹并全部成活,目前最高的一棵接近2米。“我這是發揮余熱,為椰城多添些新綠。”藍世學說。
對于海口老陶義工社志愿者張立忠來說,在繁華的交通路口做一名文明交通志愿者是他堅持數年的志愿服務承諾。而在平時,在路邊看到倒地的共享單車,他也會主動扶正,對亂停放的會移到規定停放點。
隨著城市更新加快推進,共建“大合唱”正在椰城唱響:河流更加清澈、道路交通更加有序、文物保護更加精細、環境更加宜居舒適,讓市民收獲更多幸福感,也激發市民踴躍參與各種文明行動,呵護美麗椰城。
小家“微更新”清潔大家園
家庭是城市的細胞,科學健康生活理念普及,可讓千百家“小家”微更新成為社區的健康元素。
社區網格員在社區內打掃衛生。 見習記者張洋 攝
7月29日,一家人吃過晚飯后,家住海甸二東路的市民張耀文就將餐廚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類打包裝進塑料袋,然后下樓將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垃圾不過夜已成為張耀文家人的生活習慣。
“及時清理垃圾,家里不僅看著舒服,還不容易引來老鼠蟑螂。”張耀文說,以前垃圾不及時清理,“四害”也很多,還要去買藥來滅,短時間效果比較明顯,但是沒過多久就會反彈。
張耀文去年參加街道社區的病媒生物防制培訓后,就按照專家傳授的科學方法來做,現在已經很少見到老鼠了。張耀文牢記并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訣是:蚊子來自水,滅蚊先治水;蟑螂來自縫,滅蟑要抹縫;蒼蠅來自臟,滅蠅先治臟;老鼠來自洞,滅鼠要堵洞。
“張耀文家的這種變化,也是科學預防、健康生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過程。”作為國家級病媒生物防制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楊振洲多次來海口實地指導“四害”的防制,并積極參與防制培訓,讓科學的病媒生物防制知識走進千家萬戶。
楊振洲呼吁,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海口要從生態學觀點出發,全面考慮生態平衡及社會安全、經濟利益及防制效果,提出最合理及有益的病媒生物防制措施;不著重害蟲消滅,而重在害蟲數量的調節。在防制方法中,盡量采取非化學的防制方法。
“只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清潔好家園,鏟除‘四害’孳生地,既可以減少煩惱,也可以保持‘小家’的整潔衛生。”楊振洲表示,作為市民,要更新觀念,更加關注治本措施——環境防控上,只要花點時間和精力學習,人人都可以掌握環境治理的一些措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