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專家“大腳革命”重塑“水城”
每天早上,美舍河群上村休閑廣場格外熱鬧,社區居民愛到這個家門口的小游園健身。舉目四望,碧水河畔,清風拂面,大葉油草錯落分布,蜿蜒的園路向前延伸,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志愿者在東湖邊向市民介紹海口濕地情況。見習記者李天平 攝
7月29日早上,正在晨練的市民李冬梅對記者說:“原先,這里就是個臭水溝,隔個幾百米都能聞到難聞的異味,岸邊雜亂灌木叢生,河畔廣場從社區最受歡迎的休閑場所逐漸成了人們的‘鬧心地’。后來,這里納入美舍河水體綜合治理范圍。經過半年多的時間,這里河水變清了,岸邊更美了,來此休閑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美舍河是海口市的“母親河”,全長約23.8公里,穿城而過。海口通過科學治理,在3.5萬平方米的建筑垃圾堆棄場之上,建成1.4萬平方米的鳳翔濕地公園八級梯田人工濕地,重現水清、岸綠、白鷺飛的和諧美景。
“生態治水,水岸同治,堅持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深度參與美舍河治理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體治理專家王晨認為,海口將“大腳革命”理念貫穿治水全過程,生態治理系統施策,美舍河治理是城市生態修復的典型范例。
記者了解到,根據專家建議,海口創新探索水體治理新舉措,在美舍河中嘗試種植紅樹林,這是我國首次在城市內河成功種植紅樹林。按照這種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理念進行治理,花錢不多,卻有更好的效果,在最近多次的強降雨中,美舍河河岸經受住了考驗,美舍河沿岸積水比平時少,退水也比平時快。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開展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第一批專項督查(共10組)已經結束,共對8省(自治區、直轄市)20個地級城市進行了督查,其中10余條黑臭水體因其治理良好榮登“光榮榜”,海口市美舍河位列其中。
海口素有“水城”之稱,江海交匯,河灣湖汊縱橫,溪流水道綢密,海口繼續把水體治理作為“凈化”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實“河長制”“灣長制”,大力推廣復制美舍河治理的科學路徑和經驗,全力抓好“兩湖兩溝一溪”等30多個水體治理,加快推進市域水系連通,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重塑“水城”風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