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作才的第一批學生李嘉妮已經參加實習。???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間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一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出了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深遠影響,以及青年教師對老教師優良傳統的傳承。在海南的小學、中學、大學,曾經的師生攜手成為同事,共同奮戰在教學一線。
一篇作文 播種一個教師夢
“時間過得太快了,我教的第一屆學生都回來和我一起上課了……”海口市濱海九小濱海校區的老師伍作才感慨萬分。2005年,伍作才帶的第一批學生已邁入大學,機緣巧合之下,曾經的學生如今就讀廣西師范大學的李嘉妮來到這里實習,曾經的師生成為同事。說起為什么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李嘉妮坦言是伍老師批改的一篇作文讓她深受影響。
“小時候看恐怖小說,自己也編情節寫到了作文里面,沒想到老師還鼓勵我們多寫。”李嘉妮笑著說道。2005年,李嘉妮升入海口第九小學讀三年級。彼時,21歲的伍作才初出茅廬,進入小學任教,并成為了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帶著第一批學生度過了三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習時光。五年級時,李嘉妮和朋友開始嘗試閱讀不同風格的書籍,接觸到恐怖小說后,她和朋友學按照類似的文風寫了一篇作文。沒想到,這篇作文把伍作才嚇了一跳,在驚喜孩子們想象力豐富的同時,他也擔心孩子們在寫作時沒有掌握好這一類文章的寫作特點,出現不好的寫作習慣,于是他和兩個孩子暢聊了一番。
“我當時經過多次實習,對小學生的心理有些了解。”伍作才雖然是新老師,但在讀書期間的實習讓他深知小學老師對孩子的啟蒙作用,雖然經驗不足,但他一直堅持以引導為主,保護孩子們的興趣、愛好。“老師沒有批評我們,鼓勵我們多嘗試,還指導我們怎么寫,這也讓我以后更愿意寫東西。”受到老師的鼓勵,李嘉妮在學習之余逐漸開始嘗試不同文風的寫作,到了高中畢業,家人的推薦和學習生涯中老師的影響讓嘉妮堅定了當老師的想法。
今年9月,李嘉妮到學校實習時,見到了很多曾經的老師被調入濱海九小任教,當師生二人再次相遇時,伍作才沒想到自己的學生有一天也會和自己并肩奮戰。“我很喜歡當小學老師,雖然孩子們調皮的時候有點讓人頭疼,但他們單純可愛,給了我很多感動。”李嘉妮在二年級擔任語文實習老師,她學著老師曾經的樣子,樹立師威,教孩子們寫字讀書,把老師們曾經的愛與關心傳遞下去。
“以前這孩子內向文靜,沒想到現在能夠震懾住調皮搗蛋的孩子了。”伍作才感嘆時光匆匆,新一批的青年教師不斷成長,教師行業薪火相傳。伍作才寄語李嘉妮這樣的青年老師,當小學老師可以學著重視啟蒙教育,播種學生的興趣,對學生負責,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做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汪曉風與陳盈盈在一起。
成為你 方知教師之不易
“做了老師才發現,原來這份職業真的不容易。”海南中學的高一語文老師陳盈盈笑著說道,回到母校工作3年,做了語文老師,又做了班主任,再想想自己的高中班主任汪曉風老師,她才知道每一個老師都花了很多心思在學生身上。
據了解,汪曉風1995年參加工作,至今已經有23年,在海南中學任教16年。如今,不僅有汪曉風的學生回到海南中學任教,連她學生的學生也回來了。更讓她感到驚喜的是,從師范類院校到中學,她的師范類院校學生在各中小學任教,很多學生到了高中發現自己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都是汪曉風的學生。
2008年—2011年,陳盈盈在海南中學就讀,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她選擇成為了一名教師,一直期待重回校園。應聘成功后,她由學生轉變為老師,對這份職業的理解更加深刻。“沒當老師以前覺得很多事情是小事,當了老師以后覺得每件事都是大事。”陳盈盈告訴海口網(微信號:haikouwang2013)記者,班主任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還要管理班級,需要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當年汪老師就是這樣陪伴他們走過三年的時光,事無巨細,現在想來的確不易。
“他們能夠吃苦,做事認真。”老一輩教師留給陳盈盈的印象很深,在她心里,教師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職業,在不經意之間就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老一輩教師專業、認真,工作態度嚴謹,課堂輕松有趣,每一點都值得她學習,她慶幸自己能夠和曾經的老師成為同事,學他們如何教書育人。
“在記憶當中,她還是學生,現在都接力做老師了,非常有親切感。”汪曉風始終認為做教師有很大的成就感,因為她明白,教師無形當中影響著學生,這樣的代代傳承,說明自己做的事有人喜歡,有人愿意接力。
畢光明退休后仍堅持任教。
學無止境 老師成榜樣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畢光明今年已經67歲,雖然退休7年,但他仍一直堅持任教,并在退休后攻讀了武漢大學的博士,這對學生吳辰和他的同學來說是一個學習的榜樣。
畢光明任教36年,1999年9月被調入當時的海南師范學院,作為學科帶頭人建設學校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在海南師范大學任教19年期間,他在前輩寄托的希冀中不斷向前。2008年,作為學校第一批立項建設博士點的帶頭人,畢光明簽署了“軍令狀”,計劃用五年的時間成功申報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博士點,當時,距畢光明退休只有3年。“文學院的老師努力很多年才拿到這個機會,雖然當時快退休了,但是一定要做。”畢光明趁著博士點建設的契機,引進了一批重要人才,找到了信任的接班人。
吳辰正是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變化最大的學生,2010年在校讀完本科,他又考上海南師范大學的研究生,成為了畢光明的學生。“當時覺得自己不是很優秀,對科研非常迷茫。”就在吳辰糾結于未來在何方時,他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經畢光明指導后順利發表,成為同一批研究生當中最早發表學術的一批學生。
“第一篇論文成功發出去之后給了我很大的信心。”等到吳辰畢業時,畢光明也面臨退休,不僅如此,畢光明還動身去了武漢大學讀博士。“我們都沒有想到,老師60歲還會堅持攻讀博士。”老師堅持高齡學習,這給了吳辰和他的同學很大的動力,他也繼續自己的學術道路,到山東師范大學讀了博士。
“我當時在想,漢語言文學專業博士點在2013年有很大幾率能夠申請成功,萬一學校需要博士生導師,我隨時都能去帶學生。”畢光明牽掛著學校的博士點建設,他建言獻策,在攻讀博士的6年時間里,一邊任教一邊讀書。今年上半年的每周三和每周四晚上,他還堅持乘車到桂林洋校區給學生上課。
“畢老師把自己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學校,一直堅持學習,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回校任教是因為有做教師的想法,也想回報學校和老師的培養。”吳辰說道。2018年,吳辰回到海南師范大學擔任文學院副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見到自己曾經的學生再次回到校園,畢光明十分開心。
“他這些年成長了很多,學得很踏實,有發現事物的獨特眼光,這個能力非常重要。”畢光明看到曾經的學生回校任教,他打心眼兒信任這些孩子,希望他們能夠給學校的建設添磚加瓦。
吳辰在家中的書柜前。(受訪者供圖)
記者鐘圓圓 見習記者伍鳳妹 攝影報道??
(海口網9月10日訊)
?
?
?
相關鏈接:
弘揚高尚師德 海南慶祝第34個教師節·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