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口入選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
濕地之城: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國際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濕地國際的安德烈教授在中國展臺對中國濕地保護的成果寫下感謝與祝福。
安德烈教授寫下的對中國濕地保護的肯定與祝福話語。
“濕地入城、城景合一”。在推進城市更新中,海口把濕地保護與修復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讓“山水林田湖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更加健康。金秋十月,《國際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在迪拜召開,海口入選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袁興中認為,海口目前的濕地保護及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來說,已成為全國的一個樣板,對以生態見長的海口來說,國際濕地城市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品牌。
記者 祝勇
呵護濕地全發力
一城帶水,三面環渤,北挹神州,南鎮廣陌——海口曾被譽為“水城”。南宋時期“海口浦”正式設立,“浦”意為水邊或河流入海之地。從此,一個依河傍海、逐水而立的城市開始留下歷史的印記。
因為名字有個“海”,海口注定與濕地結緣,眾多的海、河、湖賦予了這座城市特殊的質感。海口有濕地資源29093公頃,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19200公頃,占全市濕地面積的66.0%,包括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還有人工濕地5193公頃,河流濕地4535公頃,湖泊濕地165公頃。
生態環境是海口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海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等理念,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把保護濕地作為生態修復的重要抓手。
2016年12月,委托天澤(濕地)保護技術研究院編制《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全面加強海口市濕地資源保護與恢復,重現海口“水城”風貌,打造具有國際示范意義的“濕地之城”。
游客在展臺前了解環保清潔能源。
2017年3月,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通過《海口市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及《海口濕地保護修復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建設一批國家、省級濕地公園和濕地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了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領導小組。根據地形地貌特點、城市空間分布特點等因素,全市濕地共劃分4個濕地功能區,12個亞區,每塊濕地都有不同的規劃和修復方案,分不同類型、依次推進。
2017年5月起,海口組建了國內知名濕地專家參與的“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同時,逐步完善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建立起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局、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四個區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等為基本構成的濕地保護組織管理體系。
更為可貴的是,海口以立法保護濕地。
海口市人大常委會2014年3月頒布實施了《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保護范圍由原來的5萬多畝增至12萬多畝;2017年7月3日,《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公布并正式實施,理順了濕地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加大了保護修復力度;2017年9月1日,海口市人大常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海口市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對美舍河的保護管理職責、污染防治等做了明確規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