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00多位濕地專家學者、林業部門負責人暢談濕地生態保護
海口“濕地+”保護修復模式受到業內人士肯定
1月的海口,微風和煦,清爽宜人。18日,全國各省區濕地主管部門、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濕地公園以及國內外公益組織負責人等600多人齊聚椰城,共同參加2019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
目前我國濕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什么?海口濕地保護有何值得借鑒的經驗?如何把握好濕地保護和利用的平衡……在現場實地考察和下午的全國濕地保護工作部署會上,大家分享經驗、討論熱烈,共同探索濕地保護新理念,共謀濕地利用新方法。其中,海口“濕地+”保護修復模式受到業內人士肯定。
海口濕地美如畫。 寫璜 攝
A | 海口濕地保護修復模式值得推廣
信步來探清水河,濃濃野趣醉游人。今天上午10時許,與會嘉賓前往海口五源河濕地公園,現場參觀濕地公園建設成果。
走進濕地公園,大家都不禁為眼前的濕地美景沉醉:河邊紅樹郁郁蔥蔥,淺灘小水潭里孕育著昆蟲、游魚,一個個樹島通過棧橋和紅樹林進行串連點綴。走在慢行棧道,穿梭在綠樹當中,微風徐來,暗香浮動,遠處碧海連天白鷺飛翔,美不勝收。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是集濕地保護、水體工程、生態宣教為一體的濕地公園。”公園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海口在五源河中小河流治理中,扛起責任擔當,轉變治水理念。及時叫停工程,將已開工建設的“三面光”河堤硬質護岸全部重新恢復成自然河流形態。統籌考慮防洪與生態修復的需要、景觀與環境的和諧、功能與美觀的統一,使景觀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構建濕地生態系統,改善水質,修復生態;利用本地資源,突出海口特色。采用本地火山巖、本地花草、本地紅樹植物和本地土石材料突出海口特色,建立生物多樣、穩定的生態系統;同時,在河流兩岸建設主題游園、濱水棧道和生態保護科普宣教設施,為市民提供休閑活動場所。
“這樣的做法可以防御洪水嗎?”看到彎曲的河道、河道中密布的淺灘,不少來自外省林業部門的負責人不禁拋出心中的疑惑。該工作人員解釋,五源河濕地公園遵循改善城市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原則,河道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計,“去年連續兩場臺風已檢驗了河道的安全。”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實現了水利安全和生態功能的統一,這樣的理念很超前,值得推廣。”江蘇天福國家濕地公園副主任徐挺、山東省臨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農林水務局局長高尚等業內人士紛紛表示,海口的濕地保護模式非常值得學習、借鑒。
海口的“濕地+”保護修復模式不僅于此:以“濕地+水體治理”模式,打造美舍河濕地公園,建成約1.4萬平方米的八級凈水梯田人工濕地,在國家生態環境部、住建部聯合開展的全國第一批黑臭水體治理中,海口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榮登十大光榮榜;以“濕地+土地整治”模式,拯救性保護潭豐洋萬畝火山熔巖濕地,得到了中央環保督察組的高度贊揚;以“濕地+紅樹林”保護模式,促進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以“濕地入城+生態修復”模式,系統整治東西湖,讓30年反復治水未果的海口東西湖重現水清、岸綠、景美、民樂的景象……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袁繼明認為,海口之所以能獲評首批國際濕地城市,首先是本身的濕地資源非常豐富;再則是地方黨委和政府對濕地保護非常重視,在濕地保護和修復上有很多創新之舉;最后是在濕地公眾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升了全社會的濕地保護意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