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談
前面分好了,垃圾車一來又倒一起
卡點:分類運輸、分類處置能力不足
未能形成從初端到終端完善銜接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會挫傷市民參與的積極性,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海口市世紀海岸小區的東北角,有一棟兩層小樓,墻外貼著“智慧垃圾分類屋”,屋內放置的垃圾桶分別標注著“干”“濕”。“市民如果把垃圾正確進行分類投放,可以積累積分換取話費、洗潔精、肥皂等。”在智慧垃圾分類屋里值班的環衛工人馬小玲介紹。
2017年,海口市選擇了131家單位試點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將垃圾分為干、濕兩類。海口并不是唯一探索垃圾分類的市縣,陵水、三亞等市縣也引入了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省住建廳也曾在全省各市縣推廣農村陽光堆肥房項目,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
但記者走訪發現,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街道上標有干、濕或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常常會“吃錯東西”,市民垃圾分類的意識仍很薄弱。徐華認為,我省此前的垃圾分類試點推行并非沒有進展,但缺少一條從初端到終端完整處理的示范線。“即使市民在家把垃圾分類好了,但常常也還是會被扔到一個垃圾車里運走處理。”
“上海、廈門等城市之所以能將生活垃圾分類落實到位,是已經形成了從初端到終端完善銜接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徐華說。尤其是上海,干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已達到2.435萬噸/日。
目前,由于我省的生活垃圾終端分類處理能力有限,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還是采用“衛生填埋+焚燒處理”的模式。到2018年底,全省累計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21座,其中填埋場16座、焚燒發電廠5座,實際處理9611噸/天,其中填埋5344噸/天、焚燒4267噸/天。
雖然我省已建立起覆蓋城鄉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縣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但隨著未來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面鋪開,需要完善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統一配置分類垃圾桶,強化運輸環節的垃圾分類回收,環衛部門在運送垃圾時要嚴格分類運送,為市民做好示范,才能調動市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不能我前面分好了,垃圾車一來又倒在一起拉走了。”徐華認為,目前我省推進垃圾分類的一大障礙,是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能力不夠,未能形成閉環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會挫傷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