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變“造血”
產業有特色
五指山毒蜘蛛養殖。記者 武威 攝
坐落于昌化江與南圣河交匯處的番陽鎮番陽村,靠著冬季青瓜產業帶動了全村脫貧致富。
“今年每畝青瓜的平均產量從5000斤增長至1萬斤,再加上高速路通了,產業規模越做越大。”村民曹忠何告訴記者,今年他共種植6畝青瓜,刨除成本,光這一項收入便達15萬元。
事實上,番陽村村民們種了十幾年的青瓜,一直面臨著存活率低、產量低、價格低的“三低”困境。傳統產業如何煥發了新活力?番陽村的做法是科技賦能產業升級。
“我們整合42萬元的幫扶資金創建了一處青瓜苗嫁接基地,邀請專家前來授課,同時組織村民到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學習青瓜嫁接技術,以學成歸來的技術能手為骨干,帶動其他村民共同發展。”番陽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澤武透露,目前番陽村共種植青瓜1200多畝,每年可給村民帶來逾3000萬元的經濟效益。
番陽村的青瓜“變形記”,是五指山依靠科技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一個生動案例。
“我們依托科技特派員力量,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返鄉農民工、本土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鄉土人才、科技示范戶等人員的培訓,讓他們成為依靠科技實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五指山市副市長趙文德介紹,今年6月4日,五指山召開生態科技特派員工作部署大會,61名生態科技特派員分赴到基層,針對該市生態良好、自然資源豐富、特色產業潛力大的特點,正將“科技+”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
五指山靈芝螺成富民增收新項目。記者 武威 攝
與此同時,五指山采取“村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職業院校+示范點+貧困戶”等模式,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對茶葉、憂遁草、樹仔菜、百香果、五指山雞、五指山五腳豬、果子貍等全市產業基礎好、經濟效益高的特色種養產業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培育,扶持貧困群眾養殖五指山野山雞15萬羽、魚塘555畝,種植冬季瓜菜3000畝、益智2500畝、油茶600畝等,正打造出一批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