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海口,天氣依然溫和。2020年11月26日,在位于遵譚鎮的一家古法制糖廠內,66歲的第五代傳承人吳奇珍正忙著指導工人按要求對廠房進行裝修升級,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制糖高峰期。在不遠處,兩個大石碾靜靜躺著,安然恬靜,默默訴說著古法制糖的過去。“那是祖輩古法制糖時必備的工具之一,舍不得扔掉,就留在那里當做紀念。當然,這也是在時刻提醒著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古法制糖手藝,不能丟!”吳奇珍說。
位于遵譚鎮的甘蔗林,也是古法制糖的原料產地。邵陽 攝
歷史:穿越600年光陰 一塊糖一份情
據史料記載,傳統制糖業在遵譚鎮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遵譚鎮是傳統土法制糖的重要地區之一,有“萬輔糖寮”的美譽。利用傳統古法工藝制成的紅糖,是海南農副產品中的一大特產,以本地甘蔗為原料,經過榨汁、煮熬、凝固等工藝制作而成,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
“數百年前,我們祖先從府城搬遷至此,不久后為了生存,便開始種植甘蔗,利用古法工藝制糖。”吳奇珍告訴海口網記者,在他的記憶中,他爺爺那時和村民們一起用牛拉石碾的傳統方式壓榨出甘蔗汁,再用大鍋蒸煮制作紅糖。1967年,村里才購買了壓榨機和柴油機,運用于制糖,這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還提升了效率。從小耳濡目染的吳奇珍1972年初中畢業后,便回到家鄉追隨父親,開始學習古法制糖技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