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演戲還是做人,他都是最好的”
梁家樑深情憶道修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0-07/30/e7e1316673eca1a68f9f6b6871ff885f.jpg)
青年林道修眉清目秀
“我出名是他帶的!”75歲的瓊劇表演藝術家梁家樑一聽見記者提起林道修,出口就是這句話。
1956年,23歲的梁家樑在“小生”行當表演上已經頗得老藝人贊許,卻一直無緣與當時“名大過天”的林道修等名家配戲。
1956年10月,大名鼎鼎的韓文華與林道修在海口上演《林攀桂》,戲票已賣出整整十場,但三場演出過后,韓文華意外病倒。找誰來替?老藝人舉薦了梁家樑。
“我和道修聯排了兩場戲就上場了。因為替的是韓文華,我壓力很大。道修鼓勵我大膽地演,出什么問題再提醒我,沒有任何大明星的架子!”梁家樑感觸地說。
結果,梁家樑版“林攀桂”與林道修版“楊桂英”征服了觀眾。一夜之間,梁家樑紅遍海口。此后,梁家樑和林道修多次搭檔。
在他看來,林道修不愧“海南梅蘭芳”美譽,無論是文明戲還是古裝戲,無論是獨特的“道修板(腔)”還是優美的臺步“三足墊”,都給后人留下了難以逾越的經典。
“他總是留心觀察各階層婦女的儀態、動作,向婦女同志學習縫補、編織等技術,這才使得他在臺上的表演惟妙惟肖、雌雄難辨。”梁家樑說。
為什么林道修塑造秦香蓮(《秦香蓮》)、馮彩鳳(《苦鳳鶯憐》)、馮婉貞(《糟糠之妻》)等悲情婦女時入戲如此之深,以至往往道修臺上哭唱時,臺下觀眾尤其婦女一把鼻涕一把淚?梁家樑認為,這與林道修出身悲苦,又慣看舊社會婦女飽受欺凌有關。
“道修視演戲為生命。他給自己立過規矩:演戲當天下午不赴宴;每次演悲劇人物只吃三成飽;化妝前后不會客、不說笑話。”梁家樑說。
梁家樑告訴記者,1987年9月,63歲的林道修應邀赴新加坡演出,未開演就因前列腺腫大無法排尿而住院治療。當時的《聯合晚報》曾報道,林道修先生“病榻上頻說對不起觀眾”!
也許,正因為道修把觀眾放心上,觀眾才總是把道修念心中。
2000年10月7日,林道修與世長辭。赴文昌吊唁老朋友時,梁家樑多次痛哭失聲。時至今日,憶起當年情景,梁家樑仍老淚縱橫。
“無論演戲還是做人,他都是最好的!”梁家樑向記者強調。
?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