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民風民俗
    海南方言和民族語言文化傳承將有法可依
    來源: 南國都市報 作者: 時間:2010-08-03 08:21:04 星期二

      《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關于本民族語言的使用和發展的相關規定,將有利于把海南方言和民族語言文化傳承與推廣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有機結合,同時也意味著海南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和繼承有了相關法律依據。

      不少海南年輕人

      會講英語不會講海南話

      家住三亞的陳小姐今年23歲,她和弟弟都不會說海南話,最多只能說一些簡單的詞匯,如吃飯、洗澡等,但連成句子就很困難。海口的林小姐對此也深有感觸,今年22歲的她苦于無法跟老一輩的人交談,就是因為自己不會說海南話。

      在隨機抽查中發現,許多年輕人認為說海南話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普通話是社會正常交往需要,所以許多家長從小教孩子學普通話、學英語,卻忽視了本土方言。有些市民認為,海南話不用刻意去教,到了學校孩子自然就會了。但現實是,不會說海南話的孩子越來越多,導致更多的孩子不會說海南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少老一代海南人已經開始擔憂,數十年以后,海南還有多少人會說海南話?

      丟下了海南方言

      海南文化無法完整地傳承

      從事媒體工作的林小姐不僅通過了國家普通話水平一級乙等的測試,還會說流利的海口方言和萬寧方言。她說,海南人的海南話面臨著被遺忘的窘境。作為海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海南人民心中的獨特情感,有意識地保護和繼承海南方言,是很有必要的。許多海南人有時不認得海南方言字,這對瓊劇編劇或海南鄉土文學創作者是一種致命的文化硬傷。其次,海南有許多獨特的食品、物品的海南話名稱都十分傳神到位,翻譯成普通話,始終少了一種親切感。

      海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劉劍三教授認為,海南話是傳播海南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海南的文化特色也主要承載在海南方言中,保護海南方言是保護海南本土文化的延續,也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一項重要內容。丟下了海南方言,海南文化也無法完整地保留和傳承。

      三種原因

      導致海南方言保護困難

      劉劍三認為,海南方言的保護之所以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海南越來越缺少海南方言的語言環境。就拿臨高來說,去過臨高縣城的外地人會發現,在那里所有人交流都用臨高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如果你堅持講普通話,只有寸步難行,這種情況在瓊海、萬寧等地也表現得明顯,所以這些地方的海南方言保護做得比海口好。

      其次,海南人現在缺乏保護自己語言文化的意識。許多海南本地人對教育下一代說海南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客家人有句名言“寧賣祖宗田,勿忘祖宗言”,家家戶戶都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下一代說客家話,所以很多在外的客家人,雖然身在他鄉多年,但仍然講得一口正宗的客家話。但這種強烈的保護方言的意識,一時半會難以建立。

      第三,許多海南年輕人的觀念沒有轉變。孩子們在學校都用普通話交流,許多孩子本身抗拒學習海南話,認為海南話會影響普通話發音,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余的。海南方言還缺少文字支持,很難開展雙語教學,并且海南方言種類繁多,不僅僅是海南話,所以保護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劉劍三認為,要留住海南方言,就要利用和創造海南方言的語言大環境,建立和提高海南人保護海南文化的意識。

      規定

      可用方言少數民族語言

      播音主持采訪

      《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拓寬了新聞報道中語言種類的使用范圍。之前,海南曾規定電臺、電視臺的播音經主管部門批準可使用方言,該《辦法》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少數民族語言和外國語言。《辦法》規定,電臺、電視臺如需要可使用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外國語言進行播音、主持、采訪。

      《辦法》首次將普通話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和集體活動的用語,將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列入幼兒園的教學基本內容,規定幼兒園教師的普通話應達到二級以上水平。

    (編輯:謝軍輝)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