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南東方市四更鎮的付馬村,就是1983年轟動世界漢語界的“附馬村”。“附馬”原義是“以馬代步”。自隋代以來,昌化江流域為屯兵駐地,軍人在當時具有雙重身份,同時擁有軍籍和地方籍,戰時披盔戴甲,平時棄甲歸田,戰馬也隨之變成代步工具;另外,附馬村毗鄰屯兵駐地,村民多為屯軍養馬,“附馬村”正是由此得名。該村原先在今四更鎮英顯村西邊,由于靠近海邊,經常有海盜騷擾,故而于100年前遷徙至此。
為什么附馬村引起世界漢語界的關注?原來村里操一種傳承600年來外人都聽不懂的獨特方言——附馬話。附馬村的村民除了在內部使用附馬話,但他們卻能用村話、海南話、軍話、儋州話、臨高話乃至黎語苗語及普通話與外界進行交流,而外人卻無論如何也聽不懂附馬話。
傳說元、明時期,東方沿海地區來了很多不同地方的移民,他們操各地的方言,交流起來極為不便。后來地方官將所有外來的和本地已有的方言進行歸類,讓每個村子通過“抓鬮”選擇一種方言作為自己的村語。這天,所有村莊都選定了各自的村語,而附馬村的代表卻姍姍來遲。于是,他們決定雜取各種方言的一部分,組成自己的村語。這就導致后來附馬村的人能夠聽懂其它村語,并能夠用其它村語與外界交流,而反之則聽不懂的特殊現象。
語言研究領域有一種被稱為“方言島”的說法,它指的是某種語言或方言被其它語言或方言“包圍”起來,少數人內部使用的孤立存在的交際語言。因此,作為“村語”的典型代表方言“附馬話”就引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語言學家歐陽覺亞的注意和研究。他在1983年世界漢語方言科學討論會上,以《漢語的一個方言島——富馬話[1]》,為題發表演講而轟動世界漢語界。
在東方市的方言中,海南話、軍話、村話和黎語屬四大強勢方言文化,還有部分村落講哥隆話、儋州話。它們在幾百年的相處交流中并沒有產生融合,而是在各自的圈子里單獨傳承與發展。因此,東方的“方言島”是我國語言研究的一大寶庫,也是研究海南移民文化的“活化石”之一。
————————————————————————————
注1【富馬】
錯別字。據清代光緒二十三年編撰的《昌化縣志》內,只有“附馬村”一說。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