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
得勝沙因打敗海寇入侵而得名
海口得勝沙路位于老市區西北部,東起新華北路,西抵龍華路北端,長520米。
得勝沙古稱外沙,因“海口外纏一片平沙”而得名。明代建的西天大士廟,當時面臨大海,后來由于海潮沖積,“外沙”出現,今富興街、外沙后街便形成河流,稱外沙河。河東經海口海關東外沙橋連海田溪,西至外沙尾,匯椰子園溪注入鹽灶港而北入大海。外沙河到了民國初才逐漸填成陸地,蓋起了房子,當時主要是水上民居住。
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50年),令人聞之膽寒的海寇張十五犯海口,把總黃開廣帶兵戰勝賊于此,得勝名。自此,古外沙便稱為“得勝沙”。
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清廷與英法帝國主義者分別締結《天津條約》,海口(稱瓊州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允許設立使館。此后,得勝沙作為港口街道而迅速發展起來,洋行爭相興建,外資大量輸入本島。瓊州口便成為帝國主義者推銷本國產品和掠奪本島資源的角逐場所,而得勝沙街則是海口洋行最多、爭奪最烈的地方。但由于海口港門浮沙壅塞,港道淺狹,海舶只能待潮漲入港,因此,得勝沙常常是深夜喧鬧的地方。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法國天主教會在得勝沙設中法醫院(今海口市人民醫院門診部)。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設郵政局。國民三年(公元1914年),國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設辦事處于得勝沙,成為本島設立新式銀行之始。上世紀二十年代,以海口商會籌辦、華僑捐資在椰子園至農墾一所一帶建最早的海南醫院。1931年,五層樓建成,稱為“海口大廈”,是建國前海口市最高的樓房;1935年在外沙河東端西側建成海口海關。這時,海田溪畔的得勝沙,已發展成為海口港的主要客運碼頭,航運局、洋務局、旅館、貨棧、商店蓬勃興起。至此,得勝沙便從濱海沙灘發展成為上世紀三十年代海口市最繁華的主要街道之一。1967年改為反帝路,1980年恢復原名為得勝沙路。
地理發現
得勝沙騎樓,一道特別的建筑風景線
得勝沙路的騎樓建筑是歐陸建筑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從老街坊——84歲高齡的黃禮文老人口中得知:得勝沙路是老海口最早形成的東西走向的街道之一,住在該街道的居民以吳、何、謝、杜等姓氏為多,后來街道重建,一些原住的老居民都遷往別處去了,現在居住在此的大部分是解放后過來的,以經商者為多。
得勝沙路最典型的特征是街道兩旁的騎樓建筑。海口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4.52℃,雨量充足。據稱,海口的騎樓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海南人出海闖南洋,在異鄉創業打出一片天地后,“葉落歸根”攜帶辛苦攢下的錢回鄉置業建房。他們根據海南的氣候特點建起了具有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筑。
在得勝商場對面的一座騎樓,記者看到兩棵年代久遠的的鳳凰樹正好生長在騎樓的走廊內。為了保護好古樹,騎樓的建設者沒有把樹木砍掉,而是在樹干的四周預留了一個空間,讓樹干穿過騎樓的走廊水泥樓面,伸向空中,兩棵美麗蒼翠的鳳凰樹與這風雨騎樓剛柔相濟地依附生存在一起,成了這條街道上一處奇特的風景。
行走在得勝沙路平坦的花崗巖石板街上,或乘坐三輪車駛過這條步行街時,兩邊的騎樓向身后退去,給人一種穿過時光隧道的感覺,那厚實的石板和莊重的騎樓似乎在無聲地向世人敘述著歷史的滄桑。
這是一條最具老海口商業街特色的街道,一眼望不到頭的騎樓,將喧囂與安詳、繁華與閑適、古老與現代容納在一起,使這條街充滿詩情畫意,有一種別樣的風情。
得勝沙路是海口有名的步行商業街,街道兩旁店鋪一家緊挨著一家,店里的商品琳瑯滿目,尤以服裝為盛。來這里逛街,你沒有后顧之憂,也不用帶雨傘。漫步在廊柱林立的騎樓過道里,你不必擔心驕陽的暴曬和雨水的淋濕,騎樓遮陽蔽雨,顧客和游人可以不急不忙地精挑細選自己心儀的商品。
得勝沙的店鋪里,主要經營女性服裝,來此購物的以女性居多,因此,這條街道也是美女云集之地。那些追求新潮和時尚的妙齡女子,隔三差五就要結伴來此挑選服飾。尤其是夏季,穿著前衛的女郎展露出來的美妙肌膚和身材更讓你秀色可餐、大飽眼福。
如果你逛街感到有點累了,你可隨便找一張街邊的木長椅坐下歇息。坐在榕樹下或鳳凰樹下的木椅上,你可以悠閑地看街頭的風景,聽小鳥在樹上鳴叫,看美女從你眼前飄過。亦或什么都不看、不想,閉目打個瞌睡,真是一種享受。假如渴了,餓了,你可以花2元錢要一碗街邊的有海南特色的小吃。
走在得勝沙路上,無論從哪個角度按下快門,都可以拍出一張絕好的人文風光照片。其中騎樓、綠樹、美女是照片最能體現詩情畫意的三種構成元素。
影像筆記
得勝沙店鋪,以經營服裝為特色
記者路過得勝沙路12號的“向榮商行”門口時,見到店門口旁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坐在一張小竹椅上,老人的個子很瘦小,臉額上布滿深深的皺紋,穿一身碎花布衣,她的身旁放置一部有線公用電話機,有人打電話時,她就按時計費收錢,沒人打電話時,老阿婆就歪靠著騎樓廊柱打瞌睡。阿婆的媳婦告訴記者:阿婆名叫王女不二,已經80高齡了,生了三男二女,兒女們都長大成家了,阿婆每天守著這部公用電話,賺一點微薄的收入。記者了解到:兒女們看她年齡大了,不讓她出門,但老人執意要看守電話。在她看來,有點事干,心里頭就感到踏實。老阿婆,守著一部電話,悠閑地度著愉悅的晚年,把平常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從老阿婆身上,你能真切地感悟到海南人那種不事張揚、知足常樂的生活秉性。
海口老海關在得勝沙路東端,坐南朝北,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172平方米,興建于1935年至1937年,有辦公大樓、旅檢大樓、宿舍樓,為得勝沙路現存較早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冼太廟位于得勝沙路77號。很早以前,得勝沙就設有冼夫人神位,清咸豐四年(1854年)在冼夫人神位處建起了冼夫人廟(即今冼太廟),“外沙婆祖廟”。
2003年6月3日,政府撥款及群眾集資25萬元,在得勝沙路重修冼太廟(又稱冼夫人紀念館)。
新修的冼太廟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冼太夫人像端坐于二樓后堂,手執寶劍,英姿颯爽。每年農歷二月十二,眾多全國各地群眾和海外華僑及國際友人都趕來此,共同拜謁冼夫人。
冼夫人是我國古代百越領袖,歷南朝梁、陳、隋三朝,一生致力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曾先后四次到海南建州、移民、平叛、安撫。公元602年91歲的冼夫人在澄邁病逝,埋葬在月亮灣畔海濱,數年后清理遺骸運回原籍廣東電白縣。
冼夫人深受海南人民愛戴,為緬懷這位巾幗英雄,海南從2002年起,每年都要舉辦一屆“冼夫人文化節”,讓后人銘記這位巾幗英雄。從2003年開始,得勝沙冼夫人紀念館已被列為“海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記者在尋找得勝沙的歷史出處時,從史料上找到這樣一個記載:相傳很久以前,得勝沙原是一片沙灘,倭寇上岸劫掠必經此道。后來有人提議在此設一個冼夫人神位,鼓舞官兵、商人的斗志,抗衡倭寇的侵侮。清咸豐四年(1854年)冼夫人神位建好不久,海寇上島侵擾海口,官兵商民團結一致,在沙灘上、激戰幾個小時,但因武器粗劣,支持不了,退到冼氏神位跪下求婆祖顯圣懲罰海寇,說也奇怪,只見海寇那邊亂石突然從天而降,海寇紛紛后退,抱頭鼠竄。原來是冼夫人顯靈,指揮天兵高空追下,飛沙走石,給海寇致命的襲擊,把海寇趕出了海島,海口從此永得了安寧。當時的官府黃開廣為紀念這次反擊得勝,將這片沙灘命名得勝沙,還在原冼夫人神位建起了冼夫人廟(即今冼太廟),得勝沙的美名流傳至今。這片沙灘歷經滄海桑田,物轉星移,如今已成繁華的商業街。但這個神秘、動人的美麗傳說,讓人宛如置身夢境之中,令人沉醉。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