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0-11/14/4487fc92394b0e49cac401.jpg)
在古老的瓊州大地上,曾經建立過許多的學宮、書院,這些學宮和書院千百年來,教書育人,傳承古老的儒學文化和中華文明。
因為這些古書院的建立,這座孤懸海外的蠻荒之地才告別原始和封閉。人文蔚起,有鄒魯之風,才有了“一里出三賢”、“五里三進士”的佳話流傳至今。
因為這些古書院的建立,中原文化才得以傳播瓊島,海南的學子才得以接受儒學教育,歷代培養出了一批批國家的棟梁之材。
歷經歲月的風雨和歷史的變遷,這些古老的學宮、書院大部分都消失了,只是極少數還遺存至今,成為人們旅游觀瞻的勝地。
今天,我們重新回望已經離我們遠去的古老書院,傾聽歷史的回聲,希望引起更多的人記住這些學宮、書院,關注瓊州大地上儒學文明的搖籃……
千年學府只留下一間大成殿
在海口瓊山區府城鎮文莊路17號的瓊山區供銷社院內,有座古老而破舊的建筑,這座歷史悠久的老建筑處在四周的高樓大廈之間,顯得低矮而灰暗,粗看上去這座舊房毫不起眼,好像被棄置多年的普通舊房。
這座破舊的建筑物其實很不一般,它是古代瓊山學宮遺存至今的大成殿,是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著非比尋常的歷史意義和珍貴的文物價值。
府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據《瓊山縣志》記載,從唐貞觀元年(627)至清末及至今,府城一直是瓊山縣治所在地。明清兩朝、中華民國初期又是瓊州府治所在地,是海南島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建城歷史自唐貞觀五年(631)始,至今也有1376年之久。古城區內不但文物薈萃,而且學宮、書院眾多,這些歷代興建的學宮、書院,對海南歷史的發展和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海口府城,到處留下了昔日各類學宮、書院滄桑的歷史足跡和身影。
孤懸海外的海南島古稱蠻荒之地,是流放犯人和貶官之地、是原始、落后和封閉的邊遠之地,令人望而卻步。
自唐宋以來,隨著朝庭從內地派遣官員來海南任職和大批有才華的貶官被流放到海南,他們把中原文明和儒家文化傳播到海南,官府修學宮、文廟,學者建書院,教書育人。海南因此人文蔚起,“人咸禮儀之教,士多鄒魯之風”,就連皇帝都對海南發出“何處無材”的感慨。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府城已創辦了瓊州府學宮,是全島最早的儒學機構,瓊山縣學宮即是當時的主要代表。到明、清兩代,書院、義學就遍布了全縣,共48間。著名的書院有瓊臺書院、雁峰書院、海門書院、樂古書院、蘇泉書院等。
歷史上瓊山縣學宮曾經是寬敞明亮,條件較好的學宮,歷經歲月風雨和歷史的變遷,如今昔日氣派恢宏的瓊山縣學宮已檐瓦散落,由于人為破壞,只留下一間大成殿。
據《瓊山縣志》記載:瓊山縣學宮又稱孔廟,原設在海口浦,歷經多次遷移,后置于今址。內設欞星門、泮池、明倫堂及大成殿、后殿等古建筑群,為瓊山歷代儒學教育機構要地之一,其范圍甚大,“直五百尺,橫一百二十八尺,面積六萬四千方尺”。
瓊山縣學宮大成殿為一座五開間,進深三間,坐北向南,為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東西寬24米,南北長15.6米(其中通廊寬1.6米),脊高9.3米。殿內的金柱為木制,柱高6.54米,柱徑0.33米,梁架結構為七架梁木構式,梁檀之間雕以精美的龍、獅、蓮花,卷云紋刻,顯得莊重而典雅。
解放后,孔廟一度淪為糧食局的倉庫。1990年被列為瓊山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者來到大成殿前,看見木板門已破舊,一條緊鎖木板門的鐵鏈早已銹跡斑斑,而木門也被當成了黑板,被亂涂亂畫,四周的窗戶布滿了厚厚的灰塵,走廊上掛滿了晾曬的衣服,且窗戶的玻璃不知何時已支離破碎。站在遠處看,屋頂檐瓦間已長出了雜草,在風中搖曳,充滿著一種蕭條落寞的況味。
值得慶幸的是:瓊山學宮大成殿已落實修繕資金,日前國家文物局已批準資金100萬元,由海口市對大成殿等進行修繕。
瓊山縣學宮的變遷與興衰
宋時瓊山學宮在海口浦,即今海口市,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瓊山知縣李思迪遷建于府城東北東坡書院內(即今蘇公祠)。九年,知縣陳概又遷建于府城南郊。遷宮后的第一任教諭趙謙,原是國子監典簿,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儒,明太祖朱元璋、閣臣解縉等當時人物,都十分敬重他。他任教諭期間,為造就海南人才出了大力,被譽為“海南圣人”。瓊州府還特地在縣學宮的西邊筑考古臺,讓他在那里研究學問。在通往學宮的大路口,趙謙書寫的“道義之衢”牌坊巍然屹立。
成化元年(1465),重修學宮時,出身于縣學的丘浚,以翰林學士的身份為重修寫了一篇《瓊山縣儒學記》,立于文廟中。
弘治十一年(1498),廣東按察司副使陸淵遷建于府學之西,即今遺址。遷建后的縣學宮居于城內鬧區,靠近府署,接鄰府學宮,方便了生員習禮和各種慶典活動。
遷建后的縣學宮有明倫堂、兩齋、泮池、官舍等建筑。正德元年(1506),增建學舍20間。嘉靖三十年(1551),教諭陳湯、訓導符山、李夔等人購置學田并建亭舍。三十三年(1554),知府張子宏、推官徐邦佐等改建縣學文廟于明倫堂之西,鄭廷鵠有記。三十五年(1556),訓導黃子祿建啟圣祠于文廟后。萬歷元年(1572),知縣文以進鑿泮池于欞星門內。七年(1578),重修,海瑞有記。二十一年(1592),教諭梁尚道、訓導程士章、何其名改建明倫堂,并修泮池,欞星門。三十三年(1605),地震,廟堂盡圮,署知縣通判吳偉捐修。四十三年(1615),訓導陳汝言請準建啟圣、名宦、鄉賢和考古祠。
清康熙六年(1667),巡道馬逢皋捐俸重建殿廡及明倫堂。十一年(1671),強臺風,各祠石柱皆折,墻垣傾圮。十四年(1675),僉事范養民、知縣茹鉉等官員捐俸復建。十八年(1678),復圮,翌年春,海寇謝昌、楊二攻破海口城,府城危急,兵丁搬泮池石柱及垣墻石護城,使縣學宮變成平地。二十三年(1684),副使程憲、知府佟湘年、知縣朱王比、教諭盧啟運等人出廉復修。此后幾年,連遭暴風,縣學宮連復連圮,地方財力耗費頗大。四十四年,又遭風災,知縣王贄集紳衿設法捐修,巡道焦映漢、學道翁嵩年、知府賈棠等人為瓊山縣學宮的復建出過大力。
雍正十年(1732),知縣余宏仁重修學宮時,改明倫堂為崇圣祠,別建明倫堂于祠之東。乾隆四年(1739)、六年(1741)連遭臺風,學宮坍塌荒廢。八年(1743),知縣楊宗秉詳項重建,將原在崇圣祠左右的名宦祠和鄉賢祠移建于大成門側。三十二年(1767),臺風又毀壞殿廡。三十五年(1770),知府遭槐、知縣秦其火胃同意鄉紳吳位和等人的請求,將大成殿遷建于鼓樓東邊原鐘樓廢址(即今遺址),知縣汪后土有記。嘉慶四年(1799),署知府李戴春、知縣蔡升同意鄉紳請求,購買附近市民房屋4間,移崇圣祠至后大街,移大成殿退后3丈。道光二十年(1815),知縣金樹本購買東西民房擴建兩廡,并修大成門。二十七年建忠義節孝祠于大成門外左右,改大門為東西兩門。
光緒二十三年(1897)秋,瓊山名士林之椿、曾對顏、粘世王召、王國棟、柯玉珊、王駿聲、孫生英等人發起重修,這次修建工程浩大,是瓊山學宮歷史上最后一次重修。正當升梁的時候,突然刮起一陣怪風,將梁吹折,當時人們都感到詫異,做了不少法事,才于九月接著建造。這次重修學宮移大成門入大成殿階前,又新建名宦祠、鄉賢祠、孝悌祠,補建趙謙祠于名宦祠之前,改建節孝祠在孝悌祠之旁,添建尊經閣于崇圣祠右。文廟外邊,東為圣域門,西有賢關門。由圣域門入禮門,禮門內正階而上是美富門,趙謙祠就在美富門正中的臺階之上。轉過趙謙祠的臺階,便到大成門正階,大成門東邊便是名宦祠;如從西邊的賢關門進入學宮,則經義路門、仰止門,仰止門內正中的臺階之上便是孝悌祠,轉過孝悌祠臺階而到達大成門的正階,大成門的西邊是鄉賢祠。進入大成門,對面便是大成殿,殿前兩邊是東廡和西廡,殿后便是崇圣祠。這次修建,時歷一年,規模宏大,更為完備,共占地64000平方尺,共花銀12000多元。鄉賢王國棟有文記其事。
這次重修的大成殿正中的神幄中,高高地樹立著孔子的牌位,牌高2.37尺,寬0.4尺,厚0.34尺,朱底金書,孔子牌位東邊向西是復圣顏回,述圣子思兩個牌位,西邊向東分別是宗圣曾參,亞圣孟軻兩個牌位。神幄的東邊西向,供奉著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等先賢的神主;東邊向西邊有: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等六位神主。東廡西向供奉著40個先賢牌位,其中有宋代的周忄享頤、程顥、邵雍;還有先儒38個牌位,其中有孔安國、毛萇、鄭玄、陸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楊時、李綱、張木式、陸九淵、真德秀、文天祥、方孝孺、顧炎武等。西廡東向先賢39位,還有先儒37位,其中有應邵、董仲舒、許慎、諸葛亮、韓愈、韓琦、胡安國、李侗、呂祖謙、袁夔、魏了翁、陸秀夫、王守仁、王夫之等。
名宦祠奉祀歷代瓊山縣的名宦25人。鄉賢祠奉祀瓊山縣歷代名賢53人,這些鄉賢的事跡,府、縣志上都有記載。
雍正八年(1730),瓊山縣學宮奉旨立學宮臥碑,上刻規制,約勵生員。
昔日古老的書院已所剩無幾
書院的興辦給海南吹進了一股文明之風。從宋代至清代,海南中舉人785人,瓊山占358人,占45.6%;登進士105人,瓊山占58人,占55.24%。尤其明清兩代,瓊山學子中進士者達53人,是全國在這兩代中登進士較多的縣之一。在歷史上留下過“一里出三賢”(一里指府城金花村朱吉里,三賢指海瑞、丘浚和許子偉)的佳話,流芳千古。
據《瓊州府志》和《瓊山縣志》記載,自宋迄清,除了府城東南的瓊州學宮、瓊山縣學宮及源頭的石湖書院外,自上至下沿美舍河畔有瓊臺書院、蘇泉書院、崇文書院、桐墩書院、雁峰書院、東坡書院等10多所著名學府。丘浚、海瑞、薛遠、許子偉、鄭廷鵠、唐絹、唐胄等一大批海南俊杰,通過學宮和書院的教育,一步步邁向中原,名揚神州。
隨著歷史的變遷,昔日古老的書院如今已所剩無幾。目前保持比較完整的只有瓊臺書院。瓊臺書院位于府城中山路和文莊路交叉路口南側,創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間,為廣東分巡雷瓊道焦映漢所創建,是清代瓊州最高學府。書院坐北朝南,初建時大堂后面正中有座奎星亭,乾隆十八年(1753),書院第一次擴建,將奎星亭擴建為奎星樓,此后經多次擴建修繕,現存的主體建筑奎星樓,距今已有23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瓊臺書院已經成為海南的旅游名片,聞名遐邇。
在海南有很多進士、舉人回家鄉創辦書院,造福鄉梓。明代進士唐胄是府城攀丹村人,明正德初年在家鄉創辦西洲書院,為其棄官歸鄉讀書之所,參議張簡題字“養優書院”。十四年(1519)副使王弘巡察瓊州,改名“西洲”,清代廢。而今西洲書院在他的家鄉攀丹村重修,重現昔日的風貌。
清代吳典是府城鎮草芽巷人。清乾隆三十四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任總校中秘書。以博學多才著稱,連任國史館、三通館、四庫等編修官和武英殿分校官,參加《國史》、《四庫全書》的編纂,參與《永樂大典》的補佚工作。
父親去世后吳典辭官回家,出任海南當時最高學府瓊臺書院主講。為方便更多的人求學讀書,吳典在府城萬壽亭街創辦“珠崖義學”,免費開學授徒。后來“珠崖義學”被廢,目前在府城萬壽亭街原址上還可以看到“珠崖義學”石匾,聳立在石門上,旁邊是倒塌的廢墟和瘋長的亂草,充滿歷史的滄桑感。
還有更多的古老書院早已事過境遷,難覓其蹤,但是,它們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永遠記錄在史冊中,這些海南儒學文明的搖籃,歷史將永遠銘記……
(本文在采寫過成中得到梁統興先生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