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的時光,那時的鋪前鎮還是一個邊陲漁村。由于是個天然良港,周邊漁船自然停靠,附近鄉親也來鋪前集市,來往的學子也日漸多起來。這一年溪北書院由本鎮出身的清末著名書法家、詩人潘存發起,在廣東總督張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籌資建造而成。然而,還沒等潘存親自執教,他卻在書院即將落成之日與世長辭,享年76歲,抱憾九泉。
潘存,字仲模,號孺初,1818年(清嘉慶二十三年)生于文昌縣港頭村。1851年(咸豐元年)應本省鄉試,始中舉人,年已34歲。后應禮部考試,捐主事,分發戶部福建司行走。然而在京30年,一直未得遷升。1883年已66歲的潘存決意隱歸,回到家鄉海南文昌。
時值法國侵擾安南(今越南),沿海戒嚴。粵督張樹聲知其才干,奏請用潘存為雷、瓊兩郡團練。繼而兩廣總督張之洞,仍請他主持團練。一介書生的潘存帶領民眾,一面加強訓練,一面堅持守備。法國乞和后,清廷論功加四品銜。再后,受聘主講于惠州豐湖書院、本島蘇泉書院及文昌蔚文書院,大力培育人才,養一方正氣。
可是,一心想弘揚儒學的潘存還是想創立奇甸書院,以恢復海南先賢丘文莊公之傳統,教育后學,可惜沒有成功。此后又籌辦溪北書院,嘔盡心血,可惜如前文所敘,書院尚未建成而因病逝世,留下終身遺憾。
作為一代才子,潘存著述甚多,而當時僅《楷法溯源》一書(共七卷)傳世。后人集所遺詩文,名《潘孺初公全集》,于宣統二年(1910年)首次出版。潘存曾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向朝廷提議“瓊州改建行省”,親自撰擬建省理由與方案,呈報兩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對此建議十分重視,但因當時國事紛亂,不久張之洞調離,建省之事擱置。查閱歷史記載,潘存是至今所知道的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海南建省的人。
如今在文北中學,有多少文昌學子知道這座古老書院的創辦人潘存如何在公務之余,精研經史百家,研究六書之淵源,訂正了許多前人不準確的論述?是否知道他身后留下的《楷法溯源》一書及其詩文,遠銷東洋,對后世學者產生不小的影響?胸懷大志的潘存也曾先后在廣東惠州豐湖書院和瓊州府城蘇泉書院、文昌蔚文書院掌教講學,直到1893創建“溪北書院”,這位遠游的文昌才子才終于看到故鄉教育的肇始,文明種子的即將生根發芽。
身為教師的符兆文是溪北書院70多年風雨滄桑的見證者之一。當他出生之時,書院早已聲名遠播海內外。他說,歷史上的文昌重視教育,人才輩出,這與潘存和“溪北書院”撒播的教育種子密切相關。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