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豪與雕塑作品鹿回頭(局部) 蘇建強翻拍
林毓豪自雕像 蘇建強翻拍
他的人生屬于雕塑藝術,他的人生只有57年的時間,留給世界的是一個又一個精彩——20多件大型室外雕塑作品矗立在全國各地,380多座人物肖像和小型雕塑,以及不計其數的水彩畫,各具神采,其中包括他留下的《神鹿的傳說》等一大批以海南故鄉為題材創作的雕塑作品和水彩畫。
在參觀了林毓豪的雕塑之后,廣州美術學院的李公明教授撰文慨嘆——人世喧嘩,世事嬗替,林毓豪卻一心一意地跋涉著他的藝術之途,這蠻好。“是真名士自風流”,真也者,真誠之謂也。
他獨特的藝術氣質感染人們至今——雕塑是以形體之外的感覺寫形體之內的詩。“能夠通過自己的十個指頭去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思索,我感到很樂很樂”,林毓豪的藝術之途,是真名士的跋涉。
幼時艱難 迷上雕塑
1940年,林毓豪出生于崖縣黃流村(今樂東黎族自治縣黃流村)一個貧苦家庭。小毓豪在家鄉接受了藝術教育的第一課——每逢節日,村子里的牛車上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小毓豪被妝扮成哪吒,坐在會轉動的架子上,在鄉村里巡游。
父母逃荒外出做工的時候,祖父帶著小毓豪到關帝廟拜神,祈求父母的平安。神臺之上,紅臉的關云長威嚴端坐,兩邊的金剛羅漢橫眉豎目、高大神武。木刻泥塑的神像讓小毓豪有點害怕,但也使他感到有趣。后來,小毓豪自己便常常偷偷跑到廟里看神像,然后回家用泥巴捏出一個個“公仔”,做好之后還用破磚蓋了一座“廟”供他們居住。
若干年后,林毓豪自己寫下這樣一段文字——這是我實踐雕塑藝術的第一課。不知是否這個原因,我這一生與雕塑結下不解之緣。
1946年,小毓豪一家搬至崖縣榆林港(今三亞市)。在榆亞中學讀書時,小毓豪的兩位老師對他走上藝術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位是班主任老師潘治源。潘老師知道小毓豪喜歡畫畫,常給他買些圖畫本。另一位教授歷史課的顏老師,他在上歷史課時,喜歡結合課文在黑板上即興畫畫。有一次講鴉片戰爭,顏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躺著抽鴉片的人,惟妙惟肖引起學生滿堂笑聲。多年以后,林毓豪還清晰地記得,顏老師還在學校開過個人花鳥山水畫展。
藝術探索 倔強追求
1959年,時年19歲的林毓豪帶著親友資助的100元,到廣東省湛江復習投考并在當年考上廣州美術學院。入校之后的兩件習作《新的一課》、《在田野上》入選了廣東省美術展覽,給初涉雕塑的林毓豪極大的震撼——貧苦家庭的孩子也可以進入藝術的大雅之堂。
大學期間的林毓豪,已經初現倔強的性格。一次女裸習作,林毓豪做了一個全身像,老師批準翻成石膏。林毓豪花了一天時間,把外模翻好,用水沖干凈,正要拿出水池時,麻繩突然斷了,石膏模在地上砸成一堆碎片。三天兩夜沒合眼,整整87塊碎片,林毓豪一塊一塊地對照、拼湊、粘補。
在藝術探索領域,年輕的林毓豪膽子也很大。在廣州美術學院學習的日子里,林毓豪最喜歡到學院對面的野地里去散步,盡管那里有很多骨灰甕和墳墓。有時,林毓豪還會找到比較完整的頭骨,挖個坑放上石灰埋好。一個星期后,他挖出來洗干凈,用酒精消毒后放在枕邊,時時拿來反復翻看,只為熟悉人的頭骨結構。
大學畢業之后的林毓豪,和當時的同齡人一樣接二連三地被當時的政治運動裹挾。1970年,林毓豪正式調至廣州雕塑工作室工作。之后,林毓豪陸續創造了《家園》、《民警叔叔》、《小將》、《重返山寨》等雕塑作品,有一定的積累。
與病魔抗爭 雕塑作品等身
1975年,南京雨花臺決定建立革命烈士紀念碑,向全國征集大型雕塑設計稿。此后兩多年的時間里,林毓豪的設計“三投三中”。最后以林毓豪創作的“九人方案”稿為主,建成了當時全國最大型的紀念碑群像——《先驅者》。期間,林毓豪曾先后到過南京、上海、蘇州、西安、重慶等地去體驗生活,先后參觀了白公館、渣滓洞、上鐃集中營等處。
藝術生命一開始就遭遇挫折。1977年,林毓豪被確診患上結腸腺癌。但是,林毓豪相信自己的生命不會終結——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以及強烈的創作欲望,形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自己頑強的藝術生命。
做了第一次大手術之后,林毓豪開始邁進藝術人生的豐收期。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林毓豪陸續完成了《青春火花》、《秋妹肖像》、《母親》、《黃花崗自由女神》、《孫中山先生胸像》等雕塑,并且舉辦了個人首次雕塑繪畫展。
當時,林毓豪的居室只有8平方米,從床底下到各式架子,一度堆放了100多個雕塑。“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8平方米住了100多人。”曾有同行笑言。林毓豪的名字,隨著諸多文藝評論家的評論文章、報刊電視的相關專題報道,成為當時雕塑界的學院派人物代表。
但林毓豪沒有陶醉于此,正是在1980年代中期,林毓豪完成個人創作的提升。在他撰寫的個人自傳中說道,1986年是他個人創作的一個轉折。“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我一直是偏重于以現實主義的手法進行主題性的創作,但這一年我卻創作了一批變形人體的小稿,一共有20多件,以塊面和形體構成多變的空間,表達自己的思索和情緒。”
對雕塑藝術的不懈追求讓林毓豪高強度地透支身體,他再一次病倒了。1989年,林毓豪再次動手術,切除了大腸和脾。但是第二次手術之后的林毓豪,仍然繼續著幾乎瘋狂的創作態勢。大型浮雕《南海風情》、漢白玉石像《飛燕》、銅像《馮平司令》以及若干雕塑小稿,陸續完成。林毓豪當時甚至感嘆:“回顧已經過去的日子,覺得唯一能夠向九泉之下的母親、養育我的故鄉以及喜愛我作品的朋友和觀眾、讀者作出交代的,是我從來不敢偷懶過一天。”
心系桑梓 海島傳奇
六歲遷至榆林港(今三亞市轄區)、19歲離開求學廣東,三亞之于雕塑家林毓豪來說,就是一片魂牽夢繞的桑梓地。在家鄉,有林毓豪牽掛的母親、親人,有小毓豪年少時的青蔥歲月,故鄉的種種,都進入了林毓豪創作的范疇。大女兒林紓說:父親對家鄉的感情很深,當時的地方官員給予了他回饋家鄉的機會。
從開始籌備,林毓豪主持的三亞著名的《鹿回頭》雕塑創作用了長達七年的時間。曾經擔任三亞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的陳人忠回憶,到了最后在雕塑進行組裝的時候,林毓豪總是早出晚歸,天天步行上下山。在打磨獵手和鹿女的臉部等五官的時候,林毓豪頭戴長舌帽,用一條粗大的麻繩拴緊腰部,懸在半空中,親自動手,小心翼翼地作業。天黑了,林毓豪就用手電筒照明,只見刀斧鑿起落處,形象開始浮現。
不僅是鹿回頭雕塑,到了上世紀90年代,林毓豪又接受了《鑒真登岸》群雕。1993年4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之后,《鑒真登岸》雕塑正式亮相三亞大小洞天旅游區。
三度手術之后不久,林毓豪再度住院,1997年1月,向蒼天爭取了20年時間的林毓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的林毓豪,帶著無盡的遺憾——當時三亞市政府已經同意,在三亞金雞嶺建立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雕塑公園,將林毓豪生平創造的400余件雕塑作品全部放大安放在園中,并且建造一間“林毓豪藝術館”。
斯人已去,雕塑公園卻未能現身天涯,引來多少遺憾。
但是,在美麗的海南島上,并不乏林毓豪留下的雕塑佳作。萬寧東山嶺上,宋代抗金丞相李綱的雕塑昂然挺立;在文昌,有開國大將張云逸的花崗巖雕塑;在三亞鹿回頭賓館,還有《神鹿的傳說》。此外,林毓豪留下了一大批以海南為題材創作的雕塑作品和水彩畫:《來自山林的思考》、《浪濤·揚帆》、《南島姑娘》、《黎明的槍聲》、《海神》、《獵手》、《海姑》、《鄉情》、《白沙起義》、《拍浪騰空》等。
林毓豪曾經這樣默念:有時我覺得自己是藝術道路上的苦行僧,對美的追尋,對藝術的探索確實很苦很苦;但是當我感受到美的存在、領悟到生命的價值,而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十個手指頭去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思索,我就感到很樂很樂,這是我人生中最高境界的享受。名利權欲,自當等若浮云。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