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04/4487fc92394b0ed6e31403.jpg)
臨高縣多文鎮多文村賢書坊遺址。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04/4487fc92394b0ed6e31b04.jpg)
明朝修建的古石路。
經過西線高速公路,看到多文的路牌很多人都會不解地問,多文是什么意思?是方言的音譯還是另有其意。
其實多文就是取“多”和“文”兩字的字面意,即文人眾多的意思,只是在臨高話中喜用倒裝,就簡化成了多文。“多文”一詞以及現在的多文鎮、多文集、多文嶺、多文空心菜,都源于多文村。多文村原名雨文村,由于在明朝出了“一監兩舉七貢生”而聞名瓊州,因文人學士眾多,根據鄉情民意,改名為多文村。
從西線高速公路多文路口下來,穿過紅華農場,你就會看到多文村古樸的村門,進了村一條筆直的小路直通村落深處,周圍立即少了份喧囂而多了份幽靜。
村中古碑、古橋、古井、古坊隨處可見,而每一件古物背后都隱藏著一段精彩的故事,等待著后人的傾聽。
一村兩舉人
在多文村的東門,有一座石橋,全部用方石壘成,橋長約80米,寬10米,高3米。雖年代久遠,人畜依然通行自如。多文學堂的老校長吳萬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此橋名叫朝陽橋,是村中舉人吳瑞所建。
海南日報記者在《道光瓊州府志》第三冊中找到吳瑞于明正德十一年丙子(公元1516年)中舉,而根據村中族譜記載,吳瑞中舉時年僅十八歲。但他不愿出仕,更愿意發揚吳氏先祖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開始傳道授業解惑。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他看到村人涉水困難,就在村東門修建了一座石橋,并命名為朝陽橋。
村中后人為紀念吳瑞對多文村做的貢獻,在村前建了一座賢書坊,此坊在《道光瓊州府志》和《光緒臨高縣志》里都有記載。這座建于嘉靖十年的賢書坊高一仞,廣三間,縱五尺,橫九尺,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被颶風刮倒的龍眼樹壓崩,現在遺址尚存。
吳瑞一直受后世愛戴和敬重,民國三十四年,吳氏后人吳維精寫詩贊道:“東門流水石橋深,欲思前功卻系心,幾代兵戌羈患難,飽嘗世志感知情”。
吳瑞的后人也一直保存著先祖遺物,作為傳家寶。海南日報記者在其第二十五代孫吳某的家中看到其珍藏的吳瑞用過的硯臺、穿過的錦袍和喂馬盆。在清朝時,其古硯曾有人出五十金購之,被村人婉卻。
多文村東有一橋,村南也有一橋,此橋為另一位舉人吳日乙所建。根據《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吳日乙于明朝嘉靖十六年丁酉年(公元1537年)中舉人,經魁第五名,特授文林郎,任廣西梧州興業縣知縣。
多文學堂老校長吳萬就介紹,族譜記載吳日乙為官時,辦事公道、受人敬佩。還鄉后,看到村南獨木橋極為艱險,于是出資修橋。
而在《道光瓊州府志》里,記載吳日乙還立了一座經元坊,激勵后人發奮讀書。經過村人指點,我們找到經元坊的遺址,坊的基石尚存。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04/4487fc92394b0ed6e32105.jpg)
王淑英家的明代飲馬槽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04/4487fc92394b0ed6e32906.jpg)
王淑英祖上傳下的明朝長袍
一榜庠士村
明朝是多文村最為輝煌的年代,在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公元1534年),多文村學子赴瓊州府(今府城)應試,試后揭榜,全榜十二名都是多文村的學子,轟動瓊州,人稱多文村為“一榜庠士村”。
在多文村中還有一個六角形的水井較為特別,雖已廢棄但長年不干涸,水味清甜。村人介紹,此井名叫巡檢井,是明歲貢吳善政所挖。
據吳氏族譜記載,吳善政于明永樂年間,任安南交趾巡檢司,卸任還鄉后,得知村人所挖的三口井,水質不好,于是重選水源挖深井,解決了村人喝水困難。
村人喝水難題解決了,擔水難題還在。從村南門到巡檢井還有一條泥濘路。每逢下雨,稍不小心就會滑倒,挑重物更是步履維艱。
于是在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吳善政用石鋪路,修成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卵石路。經過數不清人畜腳板、車輪的磨礪和多年風雨的沖刷,卵石路變成現在的古石路。
從古石路上走過,你會情不自禁感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吳善政是“一監兩舉七貢生”中七個貢生之一,在《道光瓊州府志》中還能查到另外六個人的名字。吳道賢,任江西吉安縣訓導,后調升任海康教諭;吳道醇,任過七品官;吳克教,任貴州按察司;吳仁,任江西上饒縣訓導;吳日任,任雷州訓導;吳愈曾,任福建汀州永定縣訓導。
而“一監”指的是明朝南監太學士吳道輔,于明朝弘治十年丁巳年(公元1497年)生,京試天下貢元第一,進國子監讀書。
除了明朝的文物,多文村還保存著兩處清朝的牌坊,一個叫百歲坊,一個叫節孝坊。村中族譜記載,百歲坊是清朝吳峕輔之子紀念其父春秋一百而建,高一仞,廣五尺,前后各有“耄耋”暨“人瑞”大字;節孝坊是為清朝廩生吳遷甲配偶陳氏所建,陳氏年二十二而寡,勵志守孀,教子發徽,應試出貢。鄉里賢之,建節孝坊以紀念。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04/4487fc92394b0ed6e33107.jpg)
吳秀恩祖上留下的石硯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04/4487fc92394b0ed6e33808.jpg)
多文村旁明代修建的振興橋。
重教興學
多文村文人多,全村都姓吳,村中建于明天順年間的多文學堂,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多文人。多文學堂是一個四合院,為磚瓦木結構,屋內中間棟株和大梁全用菠蘿蜜樹為料,每幢屋走廊有六個石柱。
多文學堂歷經六百個春秋,多次遭受風雨寒熱,幾度損壞破漏,但由于多文村人一直保持著重教興學的傳統,經歷幾輪重修依然遺存至今。
多文村人除了對自己的村史和古跡自豪外,還對村里和村周圍的自然風景自豪。多文村外有一嶺,因多文村而得名多文嶺,海拔不高,但風景清幽,嶺之東西南各有景觀。東邊有一座馬子墓塔,為明朝期間吳氏后人紀念先人而建;西邊有一對雌雄石,石高約一丈,如夫妻對視;南邊有一口南天井,雖處高峰,但久旱不干。
泉水滋養空心菜
到了多文,不能忘了多文空心菜。多文空心菜清脆爽口、鮮美香甜,受到大家一致認可。其實多文空心菜好,主要原因是種菜的水源好。
多文空心菜的水源來自于南麗潭,位于村東南300米處,潭寬4米,長8米,潭底天然一石鋪平,呈彎月形,堪稱一天然奇觀。
南麗潭的下游是一片菜地,眼下雖然是冬季,但仍是一片郁郁蔥蔥。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南麗潭的泉水,冬天長水芹,春夏秋長空心菜,炒熟入口都讓人回味無窮。
多文村村民小組長吳年慧告訴記者,因為多文空心菜的盛名,每到收獲季節都有一大批瓜菜商慕名前來收購,而此時這個近千年的古村也格外熱鬧。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