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朱總司令的警衛員,要見首長!”他大聲申訴。工作人員經過調查,證實他確實曾經是總司令的警衛員,便對他實情相告:總司令已經到了澄邁的紅光農場,而且很可能去加來干校看他。
等他急忙返回學校,校長告訴他說,總司令確實來學校找他,但找不到,現在已經去了儋縣的西聯農場。
劉長貴難受得哭了起來。
這時,校長遞過來一支派克鋼筆,說是總司令留給他的,還特別囑咐說,要轉告他好好學習文化,因為沒有文化,是干不好革命的。
“這是解放后我唯一能見到總司令的機會,卻被我自己錯過了,這是我永遠的心痛。”劉長貴老人回憶起這段往事,仍然是滿腔惋惜。
博物館是文物的最好歸宿
離休后,劉長貴先是回到漢中,后隨女兒一起生活在珠海。
雖然離休時他的級別僅為副團,但由于他的資歷特殊,中共中央組織部在2009年的一份通知中,把劉長貴與另外15人一起,列為享受副省級醫療待遇。
聽說籌建中的海南農墾博物館要來征集文物,劉長貴老人與86歲的老伴,在凳子上正裝而坐,莊重地迎接“客人”。老人要迎接的“客人”,是海南農墾博物館負責文物征集的林旭飛一行。
“你們是娘家來的人啊,我感到很親切,”老人動情地對林旭飛說,“我對海南農墾很有感情,我知道新疆和黑龍江的農墾,都有自己的博物館。海南也應該有啊,要記住歷史,要讓后人繼承農墾的文化和精神。”
老人的女兒劉偉莉說,以前也經常有人來征集歷史文物,但老人始終舍不得拿出來,特別是那個1950年頒發的“革命軍人榮譽證書”,他保存得非常完好,上面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印章,有林彪、羅榮桓、鄧子恢、譚政、陶鑄的名字。
為了決定這次是否捐贈,老人整整想了一夜,最后還是忍痛割愛,把一些照片、文字、軍帽和用過的拐棍,也一并捐了出來。
“放在家里,只有我們自己看,放在博物館里,可以讓更多的人緬懷歷史。”老人覺得,博物館是文物的最好歸宿。
說起戰爭年代的其它一些紀念物,老人不無惋惜地說,當年在海南開荒時,經常會遇到臺風。由于居住的是茅草屋,條件差,有被風吹走的,有被水浸壞的,不斷遺失,非常可惜。
但他認為,那段開荒的歲月一樣值得紀念。拿他自己來說,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來到荊棘叢生的荒野,管理起蘇聯老大哥支援的拖拉機,為祖國的橡膠事業做貢獻,他的內心很是自豪。
“以前不知道什么叫鑄劍為犁。我自己結束戎馬生涯,放下槍桿,拿起鋤頭開荒,這就是真正的鑄劍為犁呀!”老人慈祥的目光中,充滿了一位老紅軍特有的榮耀。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