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位于紅光農場的蘇聯專家樓。孫樂明 攝
當年蘇聯專家給農墾部部長王震的橡膠墾殖工作報告和農墾部的批示文件影印件。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翻拍
建國初期,帝國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資源封鎖。1949年底,毛澤東在莫斯科與斯大林會談時,雙方共同提出一起合作,在中國華南地區種植天然橡膠。
隨后,一大批蘇聯機械和專家,來到海南。在紅光農場,如今仍然留存的一棟專家樓,見證了那段特殊歲月。在海南農墾博物館中,也存列著中共中央領導人與蘇聯領導人簽署協議的照片,還有當時蘇聯專家團負責人巴利索夫,寫給當時農墾部長王震的信件。
兩位領袖出席的簽字儀式
1950年,中共中央同意蘇聯提出的中蘇合作發展天然橡膠事業、在中國建立華南橡膠基地的建議。根據協議,中方提供土地和人力,蘇方提供資金和技術裝備,并提出要在3年內種植橡膠800萬畝。從1959年開始,中國每年要向蘇聯出口橡膠1.5萬噸到2萬噸。
由于涉及到兩個大國之間戰略層面的合作,雙方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在海南農墾博物館里,一幅照片格外醒目:周恩來正在協議書上簽字,一旁的是蘇聯方面穿軍裝的一位將軍。站在他們后面的,就是曾經影響世界歷史的兩位領袖:毛澤東和斯大林。
史料記載,蘇方在執行協議時,除了提供7000萬元盧布的貸款、大批農業機械和汽車支援,還派來一批專家,就是協議中說的技術援助。專家分幾部分,一是勘察設計方面的,主要負責膠園建設、農場分布的規劃設計。二是機務方面的,負責機械的使用、維修及培訓。還有就是林業和農業方面的。實際上,勘察設計和機務方面的專家作用很大,而那些林業和農業專家,是一些擅長種白樺樹和草本橡膠的學者,用途并不明顯。
1951年初,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受黨中央委托,親自帶領蘇聯專家組,到華南地區實地考察。后來,規模擴大成為60多人的蘇聯專家顧問團,與他們一起到來的,還有大批森林和開荒用的拖拉機、機具修配設備和運輸車輛等物資。
據統計,當時在粵西和海南,共建設有9個拖拉機站。
專家團直接給王震寫信
當時蘇聯專家在海南,受到的接待規格高,地位也高。專家組負責人經常是直接與農墾部長王震聯系。在海南農墾博物館中,就有幾封這樣的信件。有俄文的,也有翻譯成漢語的。有印刷的,也有手寫的。
1959年11月30日,蘇聯專家團負責人巴利索夫,寫給當時農墾部長王震的信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長王震同志,遵照您的囑咐,機務人員培訓班已于11月15日舉行,蘇聯專家將在訓練班擔任若干次講話。我已經講了一課,題目是農業八字憲法中的一個字‘土’字,即土壤問題。我還準備講‘肥’和‘水’兩個字。現把第一個字‘土’字的講稿寄給您,請指正。”
另一份農墾部的文件,直接發給廣東農墾所、海南墾殖局、湛江農墾局和熱帶作物研究所。文件說:茲發去蘇聯專家組組長巴利索夫同志視察廣東回部后的講話記錄給你們,其中所提到的問題,除有關部里應研究解決的問題外,各農墾局必須將局里應解決的問題,切實研究并訂出具體措施加以解決。
此文件直接說明了蘇聯專家當時的權威和地位。
當時的蘇聯專家,確實為開墾建設海南的膠園,發揮了獨特作用,特別是機械的使用。蘇聯專家在一封關于機械化問題的信中說,目前開荒都是用手工辦法,消耗勞動力多。要把機械化問題列入研究計劃。因為要給海南島和粵西地區送去1000臺拖拉機,所以要建筑廠房、配備適當的修理設施、油庫及加油設備。
在附件的清單中,還列出了深耕松土機、化學肥料施肥機、溝機和灌木犁等,并注明這些設備都是蘇聯1959年以前生產的。
另一封落款為蘇聯專家特列吉亞柯夫的信中說,已根據海南的地形特點,設計并準備安排生產山地自動底盤。蘇聯科學院根據其研究生產力的結果,建議在海南和粵西類似地區,機器數量和各類型拖拉機的配備比重,應該為1000到1200畝,配一臺。后來,這一比重增加了50%到60%。
“我接待過蘇聯專家”
如今已定居深圳的原西聯農場辦公室主任肖作宏,日前在參觀海南農墾博物館時說,他曾親自負責接待過好幾批蘇聯專家。
今年82歲的肖作宏回憶道,由于西聯是第一批建設橡膠園的國營農場,后來建立的新農場,開辟的新膠園,大都要來西聯參觀學習。蘇聯專家們,也要來考察。
大約在1956年到1957年間,先后有好幾批蘇聯專家,來到西聯農場考察。當時他作為農場辦公室主任,自然要負責接待。
“專家是分批來的,多的七八人,少的二三人,而且自帶翻譯,”肖作宏說,當時接到上級通知,對蘇聯專家的接待規格也比較高。農場還專門開過會,研究接待方案。在吃的方面,努力按專家們的生活習慣安排用餐,能做到的盡量做到。
“有一個環節,我們還是沒有想到,”肖作宏說,由于專家們大都個頭高大,身材魁梧,農場原來準備的床,規格都不夠大,這讓農場有點措手不及。他當時急中生智,找來木工,加班加點,把床臨時進行了加寬和加長,才使專家能睡得下。好在專家們到西聯,大多只住三五天,調研完了就離開,還沒有造成多大不方便。
“為了這個臨時辦法,場長還表揚了我呢!”肖作宏很自豪。
肖作宏還回憶,蘇聯專家們很和藹,問起問題也很虛心,所以大家對他們都很尊重。
專家樓見證蘇聯援建歷史
在如今的紅光農場場部,還殘存著一棟小樓,就是當年專門為蘇聯專家建的專家樓。因為紅光農場的前身,就是一個拖拉機站。好幾位當時的蘇聯專家,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過。
與蘇聯專家共過事的彭省修,如今已去世。他兒子彭道生,仍清晰記得父親的回憶。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親說蘇聯專家很有權威,權利也很大,很多事情都要聽他們的。
開始時,蘇聯專家也不把中方人員當回事,覺得自己有技術,了不起。但時間久了,他們也開始佩服起中方人員。彭省修原來是小車司機,就因為他曾用自己的土辦法,解決了連洋專家也頭痛的機械問題,使蘇聯專家對他豎起大拇指。
“蘇聯專家們,駕駛著大馬力的拖拉機,把這里的參天大樹一一鋸倒,連根拔起,然后指導種植防風林和橡膠樹,”彭道生指著如今已破舊的專家樓說,當時的蘇聯機械,確實為開墾膠園,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當時的機務專家,有巴里索夫、特列吉亞柯夫等。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軍墾,則從另外的角度評判當時的蘇聯專家。他認為,蘇聯專家在橡膠育種方面,作用并不明顯,相反還走過彎路。比如他們主張種植國內品系而反對從國外引進品系,而且觀點中充滿政治味道和意識形態色彩。
蘇聯專家中負責選育種技術指導的葉爾瑪爾夫,是位年輕人。1955年1月,在華南墾殖局召開的第一次橡膠樹育種生產會議上,中國專家徐廣澤,就和葉爾瑪爾夫產生觀點交鋒。
“摩爾根?那是唯心主義的遺傳學派,”蘇聯專家嚴肅地說,“我們應相信唯物主義,相信米丘林的偉大學說,”他認為無產階級應靠自己,培育自己的品系,引進品種是向資本家搖頭乞憐,是可恥的。
徐廣澤雖然不服,但蘇聯專家在當時具有權威地位,會議最后采納了葉爾瑪爾夫的方案。徐廣澤只能在實踐中背著蘇聯專家,暗地里堅持引進國外優良品系與選育國內優良品種相結合,終于取得成功。
多年后,我國優秀選育種專家劉松泉感慨道:“洋專家一句話,害我們吃了3年苦,浪費了8年時間!”
到了六十年代初,中蘇交惡,這些來到海南的蘇聯專家,紛紛受命撤回。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