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所港處于海南島西部的八所灘(八所潭),又稱通海灘(今港口碼頭一帶)。自隋代儋耳郡設立感恩縣直至解放后的1958年,這一帶地方均為感恩縣轄境。1958年后原感恩縣轄境分屬昌江、東方、白沙三縣,八所灘便歸東方市管轄。
70多年前,八所灘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荒涼海灘。世事無常。孰能料到,八所灘后來竟發展成我國鐵礦石輸出量最大的港口,同時亦是建國初期的國內八大深水良港之一。
命運與石碌鐵礦相連
據《感恩縣志》記載:“八所灘又名通海灘,即魚鱗洲側。春夏之間,漁船咸聚此灘捕魚,故小販輒隨漁人以謀蠅頭之利,夏后則散。”
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瞬間改變了八所灘的命運。而八所灘之所以能夠蛻變為八所港,其間命運坎坷,且和島內一座礦山的命運息息相關。
長期研究海南近現代史的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張興吉說,八所港之所以能夠興建,主要是當年日本侵略者想通過海運將石碌鐵礦所產的富鐵礦運回日本本土,按照日寇當年的設想,他們計劃分三個階段從海南掠奪鐵礦石,其中第一階段年產鐵礦石100萬噸,第二階段年產200萬噸,第三階段年產300萬噸。
1939年2月10日凌晨2時半,按照日本大本營陸軍部和海軍部共同發出的命令,日軍“臺灣混成旅團”數千人,在海軍第五艦隊30余艘艦艇護衛和50余架飛機的掩護下,經過約半小時的作戰,擊退了國民黨軍隊的抵抗,在海口西北角的天尾港登陸。經過半年多的時間,海南島大部分地區先后陷落。
日寇占領海南大部分地區后,日本報界隨即在國內大肆喧嚷,稱海南島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島,是夢中的寶島,許多企業、開發公司秉承日本政府和海軍的指示,紛紛登島考察,爭奪島上資源。
日窒會社即是其中的一家公司,當時該公司以水力資源開發為主。1940年1月,日窒會社社長故野口遵等人乘飛機巡視海南島,經過海口時,他意外地從海軍情報部得到石碌存在著鐵礦山的情報。這讓他喜出望外。
事實上,日軍侵占海南島后,不僅達到了將海南島作為對華南進行航空作戰及封鎖作戰基地的軍事目的,而且還因為石碌鐵礦的發現而達到了其掠奪寶島資源的經濟目的。日本軍事當局將開發石碌鐵礦作為作戰時最重要的事業之一。
在著手開發石碌鐵礦的同時,日本侵略者對鐵礦石從什么地方出海運回日本的問題進行了慎重而又周密的研究。
張興吉說,當時距離石碌鐵礦較近的港口共有3個,分別是儋縣的新英港(即現在的儋州白馬井港)、東方的北黎港和三亞的榆林港,其中距離石碌鐵礦最近的是北黎港,但該港是河口港,不適合停泊大型船舶,白馬井港和榆林港又距離鐵礦較遠,運輸成本較高,最后日寇認為北黎港灣南側八所潭的地方較為適合建港口。
石碌鐵礦位于昌江黎族自治縣的中部山區,距離西海岸線有50多公里。就原有的港口而言,石碌鐵礦的西北面100多公里處有儋州的白馬井港,西南面50多公里處有北黎港,東南面200多公里處有榆林港。三港之中,以北黎港距離礦山最近,但該港海灣狹小,航道短淺,難以擴建為可泊巨輪的大港。其余兩港距離較遠,修筑運輸鐵礦石用的鐵路需耗費巨額資金和較長的時間。
因此,日窒會社認為,三港對比之下,還是以北黎港灣南側八所潭的地方較為理想。八所潭在魚鱗洲的東部,有珊瑚礁斷面,廣約150米,足可為內港的一部分。而且這里海寬浪靜,流沙的流向又為東西方向,只要筑起防沙堤,即可阻擋外洋來的波浪和流沙的堆積。利用珊瑚礁作為水中施工的腳手架,也有很多好處。同時,從長遠的利益著想,八所潭東面沿海一帶為廣闊的平原,若以建設八所都市,足可容10萬人口,地理條件十分優越。
最后,在日窒會社南方部主要負責人久保田豐的堅持下,日本海軍部不得不同意在八所灘筑港。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