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固后盾
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召開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在接見參加會議的瓊崖代表時說,“馮白駒同志領導海南人民打得很好,海南人民堅持了23年紅旗不倒,黎族人民斗爭很堅決,對革命貢獻很大。”
曾參與瓊崖革命的離休干部、省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何如偉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渡海登陸作戰總攻中,用“木船打敗敵人的軍艦”,創造了世界海軍史上的奇跡。而瓊崖人民革命武裝堅持二十三年紅旗不倒,則是世界革命斗爭史上的奇跡。
邢詒孔指出,瓊崖人民革命武裝歷經23年的英勇奮戰,最終建立了穩固的五指山革命根據地。這是解放海南島戰役的堅固后盾。
在極端險惡的環境下和敵人的重兵圍剿中,瓊崖縱隊孤島奮戰,依托革命根據地,經受了長期艱苦而曲折的發展過程。
1932年紅軍第二次反“圍剿”失敗后,面對敵人的重重封鎖與大肆搜剿,馮白駒率領100多名黨員干部和紅軍指戰員,在母瑞山根據地堅持斗爭,他們以大地為床、樹葉為被、野菜野果充饑,戰勝千難萬險,緊握著革命紅旗,堅持了8個多月艱苦卓絕的斗爭,最后只剩下25人突圍回到瓊文革命老區,把革命的火種不斷燎原。
1947年春,中共瓊崖特委開辟以白沙、保亭、樂東為中心的五指山革命根據地,作為瓊島斗爭的戰略基地。至1948年6月,隨著樂東縣全境解放,白、保、樂連成一片,使瓊崖黨和軍隊有了一個位處全島中心、便于指揮全瓊,進可攻、退可守的牢固后方基地。正如馮白駒的評價:“沒有這個根據地的建立,對于配合大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的任務,非但會受到影響,恐怕甚至不能起多大作用。”
銅墻鐵壁
“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這是馮白駒曾說過的一句名言。
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編審處處長賴永生指出,“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道出了人民群眾才是革命者的真正靠山。瓊崖黨組織正是建立起了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親密關系,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成戰無不勝的偉大力量。
在土地革命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對根據地人民進行慘絕人寰的殘殺。無數個紅色村莊被夷為無人區,無數革命家屬和紅軍妻女被迫害,但人民群眾從不因此而屈服。在六連嶺的一個山洞里,被敵人圍困的100多名群眾寧可集體餓死、困死,也沒有一個人投降說出紅軍的蹤跡,最后全部壯烈犧牲。
1932年底瓊崖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受挫后,在母瑞山堅持斗爭的馮白駒等人意識到:長期在山上,由于同人民隔絕,無法發動群眾,必須突圍下山,到群眾基礎比較好的地區東山再起。突圍下山回到瓊文地區后,在群眾的掩護下,黨的恢復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從1942年5月底到1944年春,日軍出動大量兵力向我根據地進行“蠶食”、“掃蕩”,所到之處,奸淫、燒殺、擄掠,無所不用其極。但人民群眾仍然一如既往,不斷地為抗日部隊輸送新鮮血液。在根據地,經常出現“妻子送郎上前線,父母送兒打鬼子”的動人情景,1942年僅瓊東縣(今瓊海市)就給抗日部隊輸送了1000多人。根據地人民不僅用生命來保護革命戰士的安全,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還勒緊褲腰帶,源源不斷地給部隊提供糧食,群眾說:“只要我們還活著,獨立隊就餓不了。”
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的勝利,同樣與瓊崖人民的配合密不可分。在接應配合野戰軍渡海作戰中,瓊崖各族人民大力籌款籌糧,踴躍參與支前。短短一個月時間,全瓊就籌集糧食5萬多石,組織起有6萬多人的支前隊伍。在解放軍進入海南后,各地支前隊伍不顧生命危險,男女老少一起上陣,當向導、運物資、抬傷員、燒水送飯……,為島上追擊作戰的迅速勝利作出了貢獻。
賴永生說,瓊崖人民所鑄起的銅墻鐵壁,是保護革命和支援解放的堅強力量,是瓊崖革命取得最后勝利的保證。在海南的解放事業中,瓊崖人民的功績同樣彪炳史冊。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