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6/15/4487fc92394b0f580fbe19.jpg)
瓊海市嘉積鎮的善集園建有楊善集烈士紀念亭以及其與夫人林一人的烈士墓。記者 王凱 攝
老宅門匾上,“楊善集故居”五個字,筆鋒流暢,蒼勁有力。題字者,是大名鼎鼎的開國元帥聶榮臻。
故居的主人楊善集的確不一般:他曾與聶榮臻、葉挺同窗,入黨介紹人是革命英烈、陳獨秀次子陳喬年,他領導瓊崖革命打響了武裝暴動的第一槍……
“革命同志死一人,生百人!”楊善集當年的振臂一呼,令敵膽寒。為了追逐光明,這位瓊崖才子身先士卒,不懼馬革裹尸。
他是整個瓊海的驕傲:善集路、善集中學、善集小學、楊善集紀念亭……他的英勇沉毅,已經深深地嵌入這座美麗的城市。
房屋可燒 信仰不滅
在尋訪中我們感受到當年革命的殘酷:對付共產黨人,國民黨反動派等反動勢力不僅追殺其人,往往還要焚毀其屋。
潭門鎮井堪村的楊善集故居也不例外。1927年瓊崖四二二事變后,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反攻倒算,一把火把楊家老宅化為焦土瓦礫。如今的故居,是1988年在老宅原址上修建而成的。
修復后的楊善集故居,陳列著楊善集的老父親楊維頤從廢墟中撿回的兩張小床,見證了這座老宅風雨滄桑的歷史。
這是一座海南農村常見的灰色瓦房建筑。四周的檳榔樹、椰子樹綠影婆娑,楊善集幼年時和繼母王氏栽種的兩棵龍眼樹,如今依舊枝繁葉茂。走進老宅門樓,是一個青磚鋪地的庭院。正宅大廳,廳堂上懸掛著楊善集和他夫人林一人的照片和畫像。
“林一人根本就沒有相片留下,只有根據楊善集的外孫李世高的女兒的樣子,加工成林一人現在的畫像。”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陳錦愛說。
“阿叔是家中獨子,從小就很聰明,他7歲進私塾讀書,文章常被老師貼在墻壁上當范文。”楊善集的堂侄楊慶太如今還珍藏著楊善集幼年時讀過的線裝書。
1915年,楊善集離開老宅到府城瓊崖中學讀書,他在學校積極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成立和領導瓊崖進步學生組織,成為青年學生中的領袖。
“楊善集老宅的一磚一瓦,都與海南革命斗爭歷史風云緊密相連。”陳錦愛對這座老宅的紅色歷史頗有研究,“1922年,楊善集再次從這座老宅走出去,到廣州,再到蘇聯莫斯科求學。”
“1924年,楊善集同葉挺等人一起,被旅莫支部吸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老宅中的圖片陳列中,陳錦愛指著其中一張照片告訴記者,“介紹楊善集入黨的,就是這位長相英俊的青年陳喬年,他是陳獨秀的次子。”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瓊崖隨之布滿血雨腥風。“楊善集在危難之際,回瓊崖領導革命斗爭,他喬裝成商人乘船在潭門港登岸,然后深入樂會四區,為革命日夜奔走操勞。隨行的同志勸他回家看一下,楊善集卻說,革命者在流血,時間就是生命,家就暫時不回去了。”陳錦愛說,也就是這一次與老宅擦肩而過,楊善集再也沒能回家看看。
房屋被燒后,楊善集家人居無住所,他的老父親收拾斷磚殘瓦,搭起一間簡易窩棚暫時棲身。“由于慘遭迫害,楊善集的父親1928年也去世了。”陳錦愛告訴記者。
老宅可焚,但共產黨人的信仰,卻更加堅定。此時的楊善集,早已將個人生死、將小“家”置之度外。
與聶帥有深厚的同窗及戰友情誼
“門匾上的字是聶帥題寫的,1924年,楊善集在蘇聯學習期間,曾與聶帥有同學之誼。”陳錦愛說。
1981年,瓊海黨史機構派人到北京征集史料,很快與聶帥辦公室取得聯系。“對來自楊善集家鄉的客人,聶帥十分熱情,欣然答應將他所知有關楊善集的往事好好回憶一下。”陳錦愛告訴記者,隨后幾天,聶帥冒著酷暑,斷斷續續回憶當年跟楊善集在一起工作、學習的情況。
“聶帥的秘書后來通過電話,向我們轉述了聶帥的回憶,聶帥曾意味深長地說:‘楊善集是位好同志!’”陳錦愛說。
1924年,楊善集乘船從上海到海參崴(今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再轉乘火車到莫斯科,隨即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東方大學是一所共產國際和蘇聯為幫助培養東方各被壓迫民族的革命干部而設立的學校,學員主要來自中國、朝鮮等國。
“與楊善集在一起學習的中國學員,還有葉挺、聶榮臻、王若飛等人,他們學習《十月革命史》、《工人運動史》等,相處融洽。”陳錦愛說,為專門培訓中國的軍事人才,蘇聯紅軍學校奉命設立了一個中國班,楊善集、葉挺、聶榮臻等一批學員從東方大學調到紅軍學校學習。
考慮到中國革命形式的迅猛發展,急需大批骨干從事組織發動和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1925年,共產國際同意抽調一批正在東方大學和紅軍學校學習的中國學員提前返回中國,楊善集、聶榮臻等回到了祖國。
這批學員回國后,除少數人被分配到北方和中央工作外,其余多數人都分到了廣東。“阿叔到廣東區黨委做青年工作,聶帥則任黃埔軍官學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楊慶太說。
他身先士卒,總是帶頭沖鋒
楊善集在擔任廣東團的領導工作期間,時刻關心家鄉的革命運動,他時常注意組織旅穗瓊籍青年學生學習革命理論,開展各種活動,派遣他們回瓊崖參加革命工作。
瓊崖四二二事變后,楊善集親自領導瓊崖組織恢復和發展工作,使之成為領導瓊崖人民武裝斗爭的核心力量。
“阿叔化妝成商人,機警地擺脫國民黨特務分子的耳目,回到海南。”楊慶太說,在寶墩村召開的中共瓊崖地委緊急會議上,楊善集傳達了中共廣東省委的指示,會議還選舉楊善集擔任特委書記。會后,楊善集積極組織領導開展全瓊武裝斗爭,他親自帶領農民在樂會、萬寧等地開展武裝斗爭。
“阿叔帶領武裝起來的群眾,襲擊了坡村、邁湯的鄉團反動武裝,收繳了一批槍支,隊伍也逐步擴充起來。”楊慶太告訴記者,楊善集還曾從水路偷襲博鰲港,“他們乘坐木船,從水路偷襲博鰲港的反動警察所、鹽務所和海關,繳獲了十余支槍和一批物資。”
執行戰斗任務時,楊善集往往身先士卒,帶頭沖鋒。一些干部也曾勸他,“你是主要領導,身負重任,萬一出現問題,損失就大了。”
“革命同志死一人,生百人。革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共產主義事業一定會實現!”楊善集的話,使干部戰士深受教育。
1927年9月23日,楊善集在椰子寨戰斗中,面對強敵沉著應戰。楊慶太聽當年參加過那場戰斗的老人回憶,“當年阿叔頭戴一頂白色‘南洋帽’,敵人一顆子彈打飛帽子,可他還是站在高處指揮戰斗。敵人認準他是指揮官,集中火力向他射擊。他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壯烈犧牲了。”
“由楊善集指揮的椰子寨戰斗,打響了全瓊武裝暴動的第一槍,也成為瓊崖革命堅持武裝斗爭23年紅旗不倒歷史的開端。影響深遠,意義重大。9月23日,后來也正式定為瓊崖人民軍隊誕生的日子。楊善集作為海南革命武裝的創建人,將永遠彪炳革命史冊!”陳錦愛說。
在楊善集的外孫李世行眼里,外公外婆是永遠的驕傲——“他們在我心中是了不起的人物!”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6/15/4487fc92394b0f58101e1a.jpg)
楊善集故居位于瓊海市潭門鎮井堪村。記者 王凱 攝
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位于瓊海市富海路上,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龐,讓這座校園充滿活力。
楊善集的外孫李世行在這所學校任外語與旅游系直屬黨支部副書記,得知采訪組尋訪楊善集故居,李世行對記者說:“外公、外婆在我心中是了不起的人物。”
李世行的母親楊瓊玉,是楊善集的獨女。楊善集27歲就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28年,楊善集的父親楊維頤也去世了,楊善集的繼母王氏迫不得已,帶著楊瓊玉到萬寧娘家避難。
在李世行眼中,外公對愛情忠貞不渝,對發妻的不離不棄,堪稱楷模。
楊善集與林一人結為夫妻,原本一點都不浪漫,與那個年代絕大多數的人一樣,20歲的楊善集與20歲的林一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結合了。第二年,他們的女兒出世了。
“外婆林一人和外公是同年出生,外婆原本出身貧寒,老家在塔洋鎮的簪馬村,出嫁后,人們稱她為‘簪馬嫂’。與外公結為夫妻前,外婆大字不識,是外公的進步思想,成就了這位瓊崖革命史上的傳奇女杰。”李世行告訴記者。
“在廣州從事革命工作期間,楊善集出色的活動能力和演講口才,贏得了不少進步女青年的崇拜,甚至有個別女青年主動表達了愛慕之情,但楊善集不為所動,明確告知已娶妻室。”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陳錦愛告訴記者。
楊善集深受革命進步思想影響,在對待婚姻問題方面,有著自己的理想。
當時,曾與楊善集就“品學與政治”問題進行過論戰的陳駿業,返回海南擔任瓊東中學校長職務,他惡習不改,原已有妻子,當了中學校長后,又娶了小老婆,受到進步師生和群眾的非議。
楊善集在一次演講中,批評了陳駿業納妾的行為,“一個文人,也娶妾侍,存在一夫多妻思想,這是和革命的新時代不相容的”,“所以我誠懇地奉勸陳校長要以身作則,先齊家而后治校嘛。”大家聽了,紛紛鼓掌贊好。陳駿業當眾出丑,十分狼狽。
楊善集籌款讓目不識丁的妻子上學校,并為妻子取名“林一人”。“外公曾對外婆講,要做一個真正的人,與男人平等的人,為婦女謀求解放的一個人。聽了外公的解釋,外婆深受感動。”李世行說。
就這樣,“簪馬嫂”成了“林一人”,她在丈夫的幫助下,一邊努力學習文化,一邊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林一人曾在瓊東縣從事婦女工作,1927年當選為瓊東縣婦女解放協會主任、瓊崖婦女解放協會委員。1928年4月、11月兩次當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委員。1931年夏天,因叛徒出賣,林一人被敵人圍捕,她只身與敵搏斗,壯烈犧牲,年僅31歲。
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這對紅色夫妻相繼獻出了青春和生命。
“為了革命,外公、外婆,還有當時的楊家付出了太多太多,雖然沒有見過外公、外婆,但小時候常聽大人講起他們,我也為他們感到驕傲。”李世行如今工作的這所學校,其前身就是瓊東中學,楊善集也曾在這所學校宣傳革命思想,開展革命活動。
如今,每年清明節,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團委就會組織學生到善集園掃墓,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李世行也會給同學們講楊善集的革命事跡。
“同學們聽得認真、仔細,為發生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的光輝歷史所感動,也激發了同學們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李世行說。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