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革命前夕,兩村的成年男性約250人,其中200余人在瓊北地區從事建筑工作。1926年初,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趕走盤踞海南的軍閥鄧本殷,王文明等不少共產黨人隨軍入瓊開展革命活動,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高潮。兩村的建筑工人們在共產黨的組織和發動下,迅速組織起來,于1926年3月宣告成立了海口泥水工會,成為全海南最早成立的工人組織。在其后成立的海口市總工會中,兩村建筑工人為主的海口泥水工會也成為核心組織和革命骨干力量。
就在此時,年輕的馮白駒初次登上革命舞臺,任海口市郊農民協會辦事處主任組織農民運動,就選擇了兩村作為其革命工作的起點。郭紹明分析,馮白駒選擇兩村開展革命工作,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他此時常去市總工會開會或聯系工作,親眼目睹了兩村工人的革命熱情,又得到市總工會主席林平介紹兩村的革命情況,萌發出親自去兩村調查的想法。必然性在于兩村男人外出做泥水工、婦女在家務農的傳統,形成了工人和農民的天然聯盟。可以說,兩村村民都受到雙重壓迫,生活特別困苦,也因此特別團結、特別能戰斗。這些在當時的海南是比較少見的。
曾親歷當時工人運動的老黨員潘子裕在解放后的回憶材料中也說:“海口地區沒有大型的廠礦和企業,泥水工會是工人人數較多且集中的基層工會,特別是兩村的工人,雖然白天分散在各個建筑工地,但晚上大都回村,一呼百應,能立即集合。總工會一有工作布置,首先到場且人數最多的就是泥水工會的工人。”
在馮白駒的發動下,許多工人回鄉動員親屬參加農民協會,農民協會和泥水工會也都互相支持展開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還有許多村民,比如現年99歲的周榮福老人,當時就同時參加了兩個組織,既是農協會員又是工會成員。
還有一件事也可以看出兩村深厚的革命基礎:1926年4月仲愷鄉農民協會成立的時候,馮白駒還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而此時兩村至少已經有3人是黨員。
堅持革命斗爭二十三年
馮白駒于1926年9月正式入黨后,在仲愷鄉農民協會和海口泥水工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共仲愷鄉支部。此時,全村已經有10個黨員。此后的23年里,兩村人民雖然處于白色恐怖之中,卻始終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堅持革命斗爭,這在瓊崖革命中也是不多見的。
1927年4月21日,國民黨已經舉起反共屠刀,藍牌泥水工會(即國民黨組織的工會)肆意挑釁,公然綁架了兩村的紅牌泥水工會(即共產黨組織的工會)3名負責人,市總工會組織了全市工人大游行,仲愷鄉農民協會的農民也積極參加,迫使國民黨當局釋放了3名工人。更重要的是,當天上午,國民黨瓊崖當局已得到蔣介石“清黨”密令,本預謀當天下午發動反革命政變,因為此次震動全島的大罷工推遲到第二天凌晨。位于海口的瓊崖地方黨組織及時得到了廣東方面的緊急指示,為王文明、馮白駒等領導成員和部分機關的撤離贏得了時間。
馮白駒離開海口后就藏匿在兩村,并在4月23日召開了黨支部大會,分析和指示今后的革命斗爭路線。據當時黨員郭秉余的孫子郭文信、農協委員林鴻發的兒子林尤謙等人講述,馮白駒批評了村民中的悲觀、急躁等情緒,指示兩村要轉入隱蔽戰線,繼續堅持革命斗爭。他還布置了自己離開后的工作:一是安排一個秘密聯系人蔡先生與兩村單線聯系,指導革命;二是要保護好農協會旗;三是改變斗爭方式,開展地下斗爭,派共產黨員李潤春當國民黨的保甲長,以利于保護好兩村;四是暫不批準農協赤衛隊長林鴻發的入黨申請,白色恐怖時期留在黨外更有作用,以黨外人士身份支持革命工作。
不久,馮白駒離開兩村前往根據地,直到解放前再也沒有回過兩村。但他的這些布置安排,為兩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兩村人民也在革命中不斷豐富著斗爭的形式。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