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古村老街
    文昌韓氏大宗祠——飽經風霜古痕存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陳 耿 時間:2011-11-16 11:38:39 星期三

    文昌市錦山鎮韓氏大宗祠

    韓氏大宗祠內雕花精美

      文昌市錦山鎮錦山墟的西北一隅,盡管房屋林立,但“陳斗坡”這個地名一直在老百姓當中沿用至今。“陳斗坡”原是一片荒坡荒地,據韓氏宗親講述,那是他們北宋渡瓊始祖韓顯卿從陳姓人家那里“談”來的,因而得名,而韓顯卿之所以能在那里定居下來,是因為其夫人也姓陳,與早先定居下來的陳姓人家多少有點沾親帶故。

      在“陳斗坡”的眾多民居中,有一片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建筑群的韓氏宗祠格外引人注目,其主體建筑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融匯了古代南北方建筑梁架結構的特點。

      在“陳斗坡”的眾多民居中,有一片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巍峨的前門上方,“韓氏大宗祠”5個大字赫然入目。進得門去,拾級而上,頓覺庭院寬敞,顧盼左右,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涼亭,三三兩兩的居民坐在其中,納涼閑談,十分悠閑。

      始建于明代

      韓氏大宗祠坐南朝北,從大門穿過庭院,徑直向南走,來到一座山門前,只見門額上鑲嵌著一塊長方形石匾,自右向左陰刻“韓氏大宗祠”5個楷體大字,右側豎刻“民國三十八年重修”,左下角的落款為“吳敬恒敬題”。山門兩側各有一間廂房。

      走過山門,再行十米左右,是一幢與山門平行而且對齊的房子,門匾有“晝錦堂”字樣。屋內的木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昌黎煥起文章府,魏國恢宏宰相家。”闡明了韓顯卿與韓愈的歷史淵源,也標榜了家族史上韓琦、韓忠彥和韓侂胄先后貴為大宋宰相、被封為“魏國公”的殊榮。

      最早的“晝錦堂”,是韓琦回鄉任相州知州時,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依據《漢書·項籍傳》中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反其意而用。韓琦的六世孫韓顯卿在南宋寧宗元慶三年(1197年)渡瓊,落籍文昌錦山后,也設立“晝錦堂”,傳播中原文化,推動當地教育。據說,今天的“晝錦堂”,便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從“晝錦堂”繼續南行,正后方為大宗祠的核心———“韓顯卿公祠”,該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十五檁,祠內由四根方形立柱支撐,柱上雕刻和懸掛著多副對聯,其中前方柱子上的一對是:“將相傳千秋,晝錦重輝孝子緬懷祖德;勳名重九鼎,家聲遠大賢孫當念宗功。”后方柱子上的一副為:“祖魏國家風,宰相勲名天地老;宗昌黎世胄,文章手筆古今新”。

      按韓氏宗親的說法,到了明代,韓顯卿的后裔已經枝繁葉茂,便在這位遷瓊始祖生活過的地方,建起了“韓顯卿公祠”,但具體年月不詳。

      經三次重修

      韓氏大宗祠理事會負責人韓楊光是韓顯卿的二十六世孫,他告訴記者,宗祠自明代落成后,清代有過修繕,到了民國時期,日軍侵瓊后,一度燒毀祠堂;1949年,韓氏海外宗親捐資重建,1994年又再次重修,2006年后又逐漸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是在2010年4月,即第四屆世界韓氏懇親會在文昌召開的同時。

      韓楊光說:“民國三十八年,即1949年重修宗祠時,宋子文出了不少力,花梨、黑鹽等名貴木料都是他托人從東南亞購置的。”

      當年的國民黨中將、國民革命軍59師師長韓漢英,也是韓顯卿的后人。據說他也為木料的運輸問題,派出兵力加以護送。

      1952年,韓氏大宗祠由文昌縣政府接管,歸錦山糧所儲存糧食之用,因此在“文革”等運動中未受破壞。1993年,應泰國和新加坡韓氏宗親提出的申請,文昌縣政府璧還該宗祠,海內外韓氏宗親從第二年重修。

      從2006年5月開始,海內外韓氏宗親踴躍捐資,大宗祠再次得到重修。不但將山門、“晝錦堂”和“韓顯卿公祠”粉刷和裝修一新,還擴建了兩側的廊廡,新建了文化室、會議廳和辦公室。擴建后的韓氏大宗祠,占地面積比以前增加了一倍,達到11畝,其中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

    韓顯卿公祠內由方形立柱支撐?

      傳統式建筑

      看遍韓氏大宗祠,不難看出山門、“晝錦堂”和“韓顯卿公祠”是其主體,從用料到風格,都保留著比較古樸的味道。

      “從梁架結構來看,韓氏大宗祠的主體建筑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即融匯了古代北方建筑和南方建筑梁架結構的特點。”海南大學社科中心研究員閻根齊,為記者解說了韓氏大宗祠的建筑特征和價值。

      抬梁式的特點是在柱頂或柱網上的水平鋪作層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數層疊架的梁,梁逐層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梁中間立小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屋架,使用范圍廣,在宮殿、廟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穿斗式的特點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聯起來,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檁木直接擱置在柱頭上,再沿檁木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聯起來,由此形成了一個整體框架,常見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區。

      “從布局來看,作為三進式祠堂,山門、‘晝錦堂’和‘韓顯卿公祠’不但平行,而且都在同一中軸線上,顯得莊重而又規整。”閻根齊說,“在建筑木料的使用上,韓氏大宗祠也非常講究,都是珍貴的名木;木雕工藝也兼具粗獷和精致的風格,古樸之中,盡顯大方。”

      記者注意到,確如閻根齊所說,韓氏大宗祠的木雕工藝在梁木和檔板上并沒有得到體現,基本上保留了原木本色,只在門楣、門頁上方和隔斷等小處,才有較為細膩的雕工,紋樣稍顯簡單,多以瓶狀為主,寓意“平安”。

      單數的秘密

      山門、“晝錦堂”和“韓顯卿公祠”除了平行和在同一中軸線上之外,立面也都是面寬三間,只是深度依序加深。站在公祠廳堂,仰望其頂部,發現檁子(俗稱“桁條”)共有15根;而廳堂———明間———正上方則有17排瓦片,兩側———次間———分別為13道,不管是單獨看,還是算總數,瓦片的排數都是單數。為什么檁子和瓦排的數目都是單數?這其中有什么講究嗎?

      在瓊北民間,像韓氏大宗祠這樣的建筑,一般俗稱為“十五架十七路”房屋:“十五”是檁子的數目,決定著房屋的縱深度;“十七”為瓦片的排數,顯露出屋子的寬廣度,即見光面。據省住建廳副廳長、《海南民族傳統建筑實錄》的編著者陳孝京介紹,歷史上,一般人家的房屋,檁子的數量為11根或13根,但越有地位的大戶人家或官宦世家,房屋的檁子數目就越多,15根或17根甚至更多,房屋也就顯得越高大和寬敞。

      記者見過海口市遵譚鎮涌潭村的一間蔡氏祖宅,檁子有15根之多,明間瓦片為19排,次間各有15排,十分闊氣,屋子主人的先祖曾是明代廣東仁化府學教授。

      說到檁子的單數問題,陳孝京解釋,“屋頂的兩面坡是對稱的,檁子的數目當然也是相同的,加上脊檁,只能是單數。”

      閻根齊認為:“古人的觀念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房屋屬于“陽宅”,與“陰宅”(墳墓)不同,檁子的數目和瓦片的排數自然要取單數,以圖吉利。”

      在專家們眼中,盡管在歷史上韓氏大宗祠有過多次重建和修繕,但還基本保留著原來的樣式,依然能看到清末建筑的痕跡,是海南地區典型的古代建筑遺存。

    (編輯:陳思達)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