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舊州鎮古渡口
海口市舊州鎮舊州嶺上俯瞰南渡江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是晚唐宰相李德裕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時,在海南留下的一首《登崖州城作》,已被收入大學中文系教材當中。
作為崖州故地的海口舊州,歷經一千多年的滄海桑田,早就看不到李德裕詩中描繪的景象;親臨其地,更覺時光的殘酷,那些承載這方水土歷史的物事,光彩褪去,只有時光記憶中的碎片,殘留于鄉野之間。
如風中之絮,崖州的過去,因著史料不全,顯得零碎。尋訪崖州故跡,失落中也有幾分意外的驚喜。
古村落·古城墻·古渡口
從舊州鎮政府向西行約兩公里,來到舊州村,村里有林、劉、黃、吳等姓氏,60多戶人家,人口300多人。據老人稱,從宋代開始,就陸續有人遷到這里定居,那時候,這里還有城池的模樣。記者問到村子為什么叫“舊州村”,村民都說是因為這里原先是“州府”,至于是什么州的州府,就說不清了。
走到舊州村西邊,確實可見一道高約兩米的土墻,呈“東北-西南”走向,在紅土墻上,一些布紋瓦片俯拾皆是,站在墻上,透過一小片樹林,可以遠眺南渡江。舊州鎮文化站負責人稱,這就是古崖州城的遺址,四道城墻,這一道保存得最為完好。
土墻右側“東南-西北”走向的那道墻已被推倒修路,另外兩道還看得出城墻的樣子,但不是很高,且有灌木覆蓋。
有人曾丈量過城墻遺址的面積,其中兩道“東北-西南”走向的墻體約300米,兩道“東南-西北”走向的城墻約400米,城池的平面形狀為長方形,面積12萬平方米。
從舊州村往西行約一公里,便是南渡江的東岸。岸邊有一渡口,旁邊的草地上,平放著幾塊《埠頭渡碑》、《捐資渡碑》,記述著這個名叫“埠頭”的渡口的歷史;看不見舟船停泊在渡口,但伸入江中的埠頭還在。連著渡口的是一條向上走的通道,寬4米多,玄武巖石板鋪設,也許是走的人多了,石板路面十分光滑。
通道兩旁有兩排老舊的瓦房,附近埠頭村的村民稱,這些都是商鋪,古時候這里還是交通通道的時候,生意很好,現在渡口基本上不用了,店鋪也就荒廢了。
埠頭村居住著100多位村民,他們都是來自全島各地的商人后代。
從前崖州:唐代海南政治中心
歷史上海南島的建置沿革極其復雜。隨著朝代的更迭,甚至是在同一朝代或同一年,行政機構的名稱總是一變再變;或者同一名稱地理位置卻完全迥異,讓后人在查考過程中費盡周折。以“崖州”為例,就出現過三次。最早是南朝蕭梁王朝設立“崖州”,治所在今儋州市新州鎮;接著是唐朝將隋朝重新設立的“珠崖郡”(始設于西漢),更名為“崖州”,治所位于今海口市舊州鎮;最后是趙宋王朝將前朝的“振州”改為“崖州”,治所為今三亞市崖城鎮。
據我國歷史地理學奠基者之一譚其驤先生(1911-1992)考證,入唐以后,隋朝的三郡———珠崖郡、儋耳郡和臨振郡,分別被改為崖州、儋州和振州;貞觀五年(631年),從崖州中分出瓊州,州治在瓊山縣(今海口南部);龍朔二年(662年),又從崖州和振州中分出萬安州。瓊、崖、儋、振、萬安五州自此形成。
由于瓊州距離海邊較遠,所領之縣更有位于海南島中部的,引起土人的反抗,州城于乾封元年(666年)被攻陷,直到100多年后的貞元五年(789年),才由嶺南節度使調兵收復。此后,朝廷撤銷了貞觀以來的“崖州都督府”,改在瓊州設置都督府,又在五州加設“招討游奕使”。
不難看出,唐代海南的政治中心最先是設在崖州,如從貞觀元年(627年)算起,大約是在160年后,才轉移到了瓊州。因此,“崖州”是海南的代稱之一。唐初被貶崖州的楊炎,就發出了“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天涯在何處,生度鬼門關”的感嘆,他沒有來到崖州,就死在了廣西。
?
海口市瓊山區舊州鎮古渡口石碑
舊州鎮古廟內保存完好的古代石浴缸
舊州古城古道,載滿滄桑記憶
?
崖州來客:鑒真和李德裕
在整個唐代將近300年的歷史中,與崖州關系較為密切的重要人物主要有二,一是中唐名僧鑒真(688-763),一是晚唐名相李德裕(787-849)。
鑒真和尚東渡的故事,詳細記載在日本著名文人真人元開撰寫的《唐大和上東征傳》。天寶五年(746年),鑒真一行第五次東渡,在浙江舟山附近遇大風,漂流十余日后,“乃到振州江口泊舟”,即在今天的三亞西部寧遠河的入海口上岸。振州別駕馮崇債聞訊,派了400余人前去迎接,鑒真等人到了州城后,馮崇債又將他們接入自家,住了一年。然后,馮崇債自備甲兵800余人,歷時40多天,親自將鑒真往北送,經過萬安州時,大首領馮若芳請他們住了三天。
緊接著,馮崇債繼續護送鑒真北上,行到崖州邊界,確認沒有賊匪后,振州別駕才返回。鑒真到達崖州時,游奕大使張云出迎。
當時崖州遭受火災,寺院全部被焚毀。鑒真受游奕大使張云之請,監督建造寺廟。振州別駕馮崇債聽說鑒真要造寺,當即周知手下各個奴役,讓每人進獻一根椽子,三日內務必送到他那里。
崖州曾有多少寺廟不得而知。不過,今天在舊州還能找到“開元觀”和“開元寺”的遺址,村老告訴記者,那是大唐開元年間(713-741)所建。
鑒真在崖州營建佛殿、講堂、磚塔和釋迦牟尼的丈六佛像之后,便離開州城,從澄邁上船離島,三個日夜后到達雷州半島。
晚唐時期,在40多年“牛李黨爭”中,因真才實干而得勢的李德裕,卻遭到新皇帝———宣宗李忱(在位時間為847-860)的嫉恨,先是被貶為潮州司馬,848年,再貶為崖州司戶參軍。李德裕第二年正月抵達貶所,當年十二月便去世。死后十余年,新君懿宗李漼追封他為“太子少保”、“衛國公”,贈“尚書左仆射”,算是給他“平反”了。
眾說紛紜“珠崖郡治”
最近20年,海口民間和學界對西漢“珠崖郡治”遺址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下,有人認為是在龍塘鎮,有人說是在遵譚鎮,近幾年又有人提出是在舊州鎮。為什么人們對“珠崖”這么感興趣?其治所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在海南島的政治歷史版圖上,最早出現的是“珠崖郡”和“儋耳郡”,以及它們下轄的16個縣。二郡始設于漢武帝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儋耳郡僅存在28年,便于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并入珠崖郡,從此,“珠崖”成了海南最早的名稱之一。
由于官府掠奪性的統治和原住民多次的反抗,尤其是珠崖太守被殺,其子瘋狂的報復之后,官民矛盾更加激化,初元三年(前46年),漢元帝劉奭聽從賈誼曾孫賈捐之的建議,放棄了對珠崖的統治。珠崖郡先后歷時64年。
“珠崖郡”得以恢復設置,是在隋大業六年(610年),此時距離漢棄珠崖已有656年。同年,又從珠崖郡分出儋耳和臨振二郡。當時的珠崖郡轄區大致為瓊東北,儋耳郡管轄瓊西北,臨振郡轄瓊南地區。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郡分別改名為崖州、儋州和振州;天寶元年(742年),又將崖州恢復為珠崖郡,儋州改為昌化郡,振州改為延德郡,瓊州改為瓊山郡,萬安州改稱萬安郡;至德二年(757年),萬安郡被改為萬全郡。
乾元元年(758年),五郡再次改為崖州、儋州、振州、瓊州和萬安州。
姑且不管珠崖的廢立輪回,根據史書和方志的記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珠崖舊址就在“瓊山縣”,(今歸入海口)但龍塘、遵譚和舊州人都各自主張郡治是在自己的家鄉,并請史學專家著書立說,各自表述,互相駁斥。
面對紛紜之眾說,人們很難判斷孰是孰非。但三家說法似乎都停留在紙上的史料,而缺乏來自考古的證據,如古籍、遺物等文物。除非來一次考古發掘,或許能夠撥開迷霧,水落石出。
(編輯:陳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