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清晨6時多,66歲的文昌市東郊鎮椰雕名匠符史瓊就打著雨傘出門了。他每天都要步行到離家1公里的“創作基地”工作。說是“基地”,其實只是一處已被撤并的小學教學點。
7時整,符史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一個椰雕瓶還未完工,雖然已經打磨完畢,可雕刻還未完成。戴上老花眼鏡,手執刻刀,符史瓊全身心地融入到了這藝術天地里。
別看這樣的花瓶才1.2米高,可是要經過的工序卻有不少:選料、制模、粘貼、拋光、雕刻、再拋光……一個椰雕花瓶至少得3個月才能完工。海南日報記者在老符的工作室里看到,幾個已經初步制成的椰雕花瓶,上面的圖案主要以當地椰風海韻為主,鋪以黎族紋飾,材質以椰殼粘面,突出了海南椰鄉的椰文化特色。
符史瓊出生在東郊椰雕世家,早年的他不滿足于父輩的實用主義———只是做些椰子飯碗、湯匙等生活用品。后來,他創辦了自己的旅游工藝品作坊,并相繼發展成2家工藝廠:瓊島椰雕工藝一廠、二廠,分別由長子符永崗和次子符永陽管理,形成了椰雕工藝產業鏈,相繼開發生產出100多項椰雕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文昌椰子半海南,東郊椰林最風光”。東郊人在晚清民國初年已經用椰子作為原料雕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椰雕工藝品,在經過歷代藝人代代相傳,該鎮椰雕工藝品為世人所青睞,也成為當地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東郊鎮建華山村黨支部書記符永卿說:“東郊大概有十五家椰雕工藝廠,解決了五六百人的勞動就業,幫助本地人增加收入起了很大的作用。”
符史瓊說,1990年代是東郊椰雕的黃金時代,眾多的游客以買上一件椰雕工藝品為榮。聰明的東郊人正是用這一濃郁地方特色的工藝品“雕”出了自己的新生活。但是新生活風光不久,他發現椰雕工藝慢慢進入一個發展瓶頸期。隨著東郊椰林旅游風光不再,椰雕工藝加工業界出現了無序競爭,市場上相互克隆產品、大打價格戰等現象,也讓許多人對椰雕市場失去了信心。
符史瓊的大兒子符永崗說,近兩年,他們廠椰雕工藝銷售的一年純收入只有三四萬元,利薄,但是沒有多銷。
“隨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增長的勞動薪酬等諸多原因,東郊椰雕工藝品的發展已經相對滯后。”如何突破瓶頸?符史瓊認為,東郊椰雕必須尋找新出路。
對于新路子,符史瓊有他的打算,工廠交給兒子們經營,自己專門做純粹的藝術類椰雕。但是讓他擔心的是,創作了一輩子的手藝無人繼承,因為兩個兒子對藝術椰雕都無多大興趣,而且自己的年歲已高,對于電腦雕刻等現代雕刻工程無能為力。于是,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創作基地”里物色、培養接班人。
莊明星是他的得意門生,今年24歲,2005年初中畢業,一直跟隨符史瓊學藝,如今,他已學會了多種椰雕的雕刻。
符史瓊說,他還希望能與有關部門合作,建立文昌市東郊椰文化藝術創作基地,引進雕刻電腦,研發生產新流程,開發純椰雕藝術品,打造東郊椰雕藝術品的品牌,提升東郊椰雕的文化含量,讓當地椰文化發揚光大。他認為:“這才是東郊椰雕的新路子。”
父輩的考慮是藝術的傳承,而符永崗也有自己的實業規劃,椰雕的原材料和實用性,決定了椰雕只能定位在中檔產品,缺乏的是產業化規模和市場。與其他中小企業一樣,椰雕加工廠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資金、市場價格戰的雙重困惑。??
符永崗正在考慮,研究開發旅游服飾、民族手工藝品、紀念品、深加工土特產品、日用消費品等體現海南特色、品種齊全、實用性強、品質較高的旅游商品,并策劃舉辦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等。他說,他想走一條新的產業路子。(記者 吳棉 特約記者 許環峰 通訊員 黃茲志)
?
??相關鏈接:
春風入椰城 夜放花千樹 市民鬧元宵
三亞特色菜肴 原味椰奶雞? 在熱帶雨林感受海南風情[圖]
元宵焰火點“靚”椰城[組圖]
海口地名趣談“四排樓”“鹽灶八村”?海南瓊菜特色
海南濕地考察 群鳥展翅翱翔 [組圖]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