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民風民俗
    “世界級非遺”黎錦兩年搶救記 [圖]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祝華 時間:2012-03-02 11:05:00 星期五



    ????海南五指山番茅村,國家非物質遺產項目黎錦編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蘭香(左)。


    雙面繡圖案精美。


    ????2009年10月,黎錦染織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政府在申報這一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時,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鄭重承諾,保證使黎族的這一傳統技藝傳承下來。

    ????通過走訪海南省及各市縣級政府黎錦文化主管部門、博物館、黎錦加工制作企業、黎錦研究所、黎錦傳承人,記者看到了為兌現諾言各界所付出的艱苦努力,更體會到對黎錦保護和傳承的良苦用心。

    ????搶救傳統技藝是當務之急

    ????如今參觀海南省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中心,櫥窗里展出的個別黎族傳統手工技藝筒裙、頭巾等,有部分是由一個叫“宋兆麟”的人捐贈的。作為民族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宋兆麟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黎錦傳承人要處理好保護與創新的關系,但當務之急是保護好黎錦的傳統技藝。

    ????宋兆麟說,每個方言的黎錦都具有原生態、原生地和原真性這些特點,只有認真地調查研究,挖掘整理,才能有效地搶救古老黎錦工藝,在此基礎上,生產出“原汁原味”的傳統黎錦,一板一眼都要保持原樣,并讓廣大年輕人理解黎錦的內涵與藝術魅力,真正把黎錦的傳統工藝繼承好、傳承好、融合好。

    ????“中國實施非遺保護,其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主要采取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三種重要方式。”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鄧景華也認為,“搶救”、“保護”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基礎內容,要實現對黎錦的活態保護,使其得到傳承和發展,首先要做好搶救性保護工作,保存文化基因。

    ????而黎錦的生產性保護,據鄧景華介紹,是指在保持其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生產、開發,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利用和發展。在學界,這種保護方式被生動地比喻為“活水養魚”,即在保護的前提和基礎上,合理利用資源,使黎錦更好地融入民眾、融入生活,反哺社會。

    ????“對黎錦進行生產性保護是有一定規則的,生產性保護也不等同于生產性方式開發。”鄧景華說,非遺保護的黎錦更多是指那些采用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制作的紡織品,一要就地取材,二要手工制作。手工藝品和仿制的工業產品有本質不同,如果借用“非遺”產品的名氣粗制濫造,真正具有文化精髓的東西就要被擠向邊緣,最終失去生存空間,失去生命力。


    (編輯:韓靜)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