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波濤洶涌的海面上,一艘小漁船正艱難地一路向南航行,站在船頭的是一位60歲的獨臂老人,衣服左袖空蕩蕩地擺動在海風中。他就是被稱為“中國南沙考古第一人”的王恒杰教授,而載著這艘小漁船的那一望無際的黑色海水,就是我國的南海。
王恒杰1932年出生在哈爾濱的一個滿族家庭,東北日偽時期,還是孩子的王恒杰,左臂便被日軍的炸彈炸斷。作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從事邊疆考古研究的教授,他于1992年和1995年兩次前往南沙群島,在各島礁及水下發掘出大量歷史文物,有力證實了南海從古至今都屬于中國的事實。
勇闖太平島
在王恒杰教授留下的1000多件文物中,漢代的米字莊印文硬陶、五銖錢,宋代的青瓷和熙寧重寶都出自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太平島。太平島是中國南沙主權的象征,早在1946年,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在這里設置了南沙群島管理處,這片面積僅0.43平方公里的島嶼,目前一直都在中國臺灣的控制之下。
1992年5月,王恒杰在沒有事先向相關部門申請的情況下,冒險來到太平島。
當年曾駕著小舢板,送王恒杰前往太平島的陳澤和,如今已經46歲了,他永遠也忘不了20年前的那一天。他駕著一艘小舢板,顛簸著穿過太平島周邊的水雷區,而王恒杰則一直立在船頭。他們并沒有遭遇臺灣守軍的襲擊,也沒有像一些人曾預言的那樣被扣留,而是在證實了王恒杰的身份后,受到了太平島守軍的熱烈歡迎。
王恒杰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位登上太平島的大陸學者,當他向駐島守軍表明,自己就是為了用考古文物來證明南沙自古以來便屬于中國時,守軍官兵被感動了。他的考古工作得到了他們的全力支持,只用了不到半天時間,便收集到了大量歷史文物。
離開時,全體守軍官兵揮淚送別了他。
轟動學術界
1992年6月4日,在王恒杰在海上航行20天后,漁船來到了一片灰綠色的水域,王恒杰知道,自己終于到了祖國的最南端——曾母暗沙。
在曾母暗沙,他采集到了產自廣東民窯的青瓷碎片,在附近的南通礁,撿到了我國古代航海儀的青花瓷片。當年隨王恒杰出航的19名船員,也都是平生第一次到達祖國的南端,他們曾在曾母暗沙舉酒恭祝國家興盛、永保南疆。
1992年這次行程,王恒杰通過考古發掘,將中國擁有南沙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1000年,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肯定,也轟動了整個臺灣學界,乃至全球華人圈。
1994年,王恒杰出席了臺灣召開的“南海學術會”,在會上發言時,他激動得高聲呼吁:“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屬于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希望兩岸有識之士能進一步行動,聯合起來共同捍衛南沙主權。”全場臺灣學者以長達兩分鐘的掌聲,向這位獨臂勇闖南沙的理想主義者致敬。
骨灰撒南沙
王恒杰在瓊海市譚門鎮擁有著很高的威望,自1992年勇闖南沙之后,他被這里的漁民們視為一個傳奇。他淵博的學識、平易的作風、直爽的為人贏得了漁民們的心,更重要的是,他比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南海的漁民們,更懂南海。
1995年,王恒杰再次來到譚門鎮,準備二下南沙,此時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已經是肺癌晚期,此次出航,也徹底摧垮了王恒杰的身體。回到北京后,他便被確診了肺癌晚期,王恒杰做了一個讓醫生都沒有想到的決定,他放棄了治療。
此后的3個月,王恒杰沒日沒夜地埋頭在那些南沙出土的文物中,修復文物、分類、撰寫論文和調查報告。王恒杰對夫人說,除了自己,沒有人能整理好這些南沙帶回來的文物,趁自己還活著,要把這件事做完。
但是王恒杰還沒有做完。
1996年7月1日,這位被稱為“南中國海勇士”的獨臂老人閉上了眼睛。在他彌留的時候,海軍南沙守備部隊黨委授予了王恒杰“南沙衛士”的榮譽稱號。
按照王恒杰生前的要求,海軍南沙守備部隊官兵在永暑礁為他舉行了莊嚴的海葬儀式,他的骨灰全部撒在了南沙。
創作《西沙,我可愛的家鄉》作曲家呂遠三次赴瓊采風
三沙市的設立,讓許多人不禁想起了電影《南海風云》中《西沙,我可愛的家鄉》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它的曲作者就是著名軍旅作曲家呂遠。當時,作為海軍的創作人員,呂遠曾三次到海南采風,在當地黎歌、漁歌中找到了靈感,并最終成功創作了這首后來唱遍大江南北的名歌。這首歌曲的首唱者是著名軍旅歌唱家卞小貞。
呂遠一生創作頗豐,名曲眾多。如《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泉水叮咚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牡丹之歌》等,都出自呂遠之手。
《西沙,我可愛的家鄉》 歌詞
哎羅!哎羅!哎羅!
在那云飛浪卷的南海上,
有一串明珠閃耀著光芒,
綠樹銀灘風光如畫,
遼闊的海域無盡的寶藏,
西沙,西沙,西沙,西沙!
祖國的寶島,我可愛的家鄉。
哎羅!哎羅!哎羅!
在那美麗富饒的西沙島上,
是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
汗水灑滿座座島嶼,
古老的家鄉繁榮興旺。
西沙,西沙,西沙,西沙!
祖國的寶島,我可愛的家鄉。
哎——羅!
(編輯:王怡 實習生 蘇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