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窯瓷器,特征典型
何為官窯器?著名央視鑒寶專家蔡國聲老師在《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收藏與鑒賞》中指出:“所謂官窯器就是專指明清兩代,在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精美無瑕的專供皇室享用的,或者供皇室來賞賜,或者饋贈的一種精美的瓷器,我們稱之為官窯器。”
可見官窯器分兩類,一類是皇宮陳設和皇室生活用瓷,稱為御用器;一類是皇帝賞賜給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以及外國使團的,稱為賞賚器。
中國的封建朝廷,往往把方國送來的物品稱為“進貢”,而把自己回贈的物品稱作“賞賚”,在用詞遣名上也表現出“天朝上國”的思想。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在向皇宮上交1.9萬余件上等瓷器的同時,還有7萬多件落選的次等瓷器也一起送往京師“以備賞用”。乾隆時期管理內務府的莊親王允祿曾有奏折說,次色瓷器雖有瑕疵,但在民間也算是上好的美器。這些記載,進一步佐證了皇帝賞賜給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以及外國使團的“賞賚器”,同樣也是官窯器,只不過“賞賚器”是落選的次等官窯罷了。所以,外國使團得到賞賚官窯瓷器并搭乘貿易商船回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其次,乾隆一朝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號稱太平盛世。瓷器生產空前繁榮,官窯瓷器普遍精美,一是因為乾隆本人提倡,二是因為督陶官唐英的督造。唐英以內務府員外郎職到景德鎮督辦官窯30年,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他督造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形容當時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幾于鬼斧神工”。乾隆官窯青花瓷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特別是淡描青花,因筆觸非常少,對畫工要求非常高。所以,淡描青花在乾隆朝數量不多,流傳下來的就更少。
再次,該盤為標準的八寸盤,盤折沿口,淺弧腹,矮圈足,通體紋樣以淡描青花繪就,其發色青翠艷麗,濃淡有致。盤內外壁通繪纏枝菊花紋,折沿面繪6組牽牛花,其花朵或含苞,或綻放,風姿各異,氣質清新。盤心繪以菊花紋樣,委婉多姿、鮮活逼真、富有動感。足內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款識規范工整、橫平豎直、章法嚴謹、字體穩重,乾隆官窯款特征明顯。
此盤造型秀雅,制作規整,胎體細膩,厚薄勻稱,從尚存的一點釉可以看出白釉瑩潤,青花發色濃淡相間,濃則鮮艷,淡而素雅。修胎講究,足根圓潤,為清代足際最規整的“泥鰍背”,充分體現了乾隆朝制瓷工藝的巔峰水準。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