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一:鄉里第一個外省來的大學生“特崗教師”
劉習聰在當地很是“出名”,縣教育局干事洪波一路上都在描繪他的“形象”:
高個、壯實,湖南益陽人。2008年來到黔西北威寧縣新發鄉寶塔村新發民族小學做“特崗教師”,教小學語文和英語,也教德育、體育、美術等課程。教書之余,他跑遍了散布于大山中各個角落的588位同學的家;他找來捐助,從山上鋪設管道把瀑布的水引入學校,解決了學校多年不通水的問題;他向社會多方求助,籌集到10萬元現金、30萬元物資,幫助當地四五百個孩子解決了部分學費和生活費;當地老百姓編了布依族民謠,來頌揚他的“功勞”……
抵達寶塔村民族小學時,我們已經在爛泥路上走走停停開了3個小時,車被折磨得不成樣子,可以想見走路該是何等不易!
所謂校園,就是一個操場、三座樓。一棟教學樓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磚頭房,一棟教工宿舍樓是上世紀60年代建的二層石頭房,這兩棟房子都已被鑒定為“危房”,還在使用;只有一棟新教學樓還算像樣,但教室中的桌椅也都是斑駁破舊。由于地處深山,學校不通班車、不通電腦網絡。
校長謝作云告訴我們,對于山區學校來說,水、電、路是大問題,這樣的條件,留不住人,許多年輕人看了看就走了,但劉習聰留了下來,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
謝作云還記得2008年8月8日劉習聰剛來時的情景:那天劉習聰走了18里山路才看到來接他的“車”,其實只是一輛小型農用拖拉機,車上還有牲畜糞便渣子,但就這輛“車”,還是校長借來的,那已是學校能夠提供的最高“待遇”了。
“你是第一個到鄉里任教的外省人,更是第一個到這里教書的大學畢業生。”可能正是校長這充滿期待的話,激發了他的責任感。
劉習聰教的是三年級(1)班,班主任李強英是他的搭檔,她描繪的劉老師:“心地善良,喜歡摸孩子的臉,跟孩子玩。山里孩子底子薄,劉習聰就每天中午把兩個小時的休息縮短一小時,盡量給孩子們多講一些,晚上補課晚了,就送他們回家,手牽著手。”
記者好奇地來到劉老師的宿舍,透過上鎖的門窗看進去,里邊有八九平方米,陳舊而陰暗,除了一張木板床和一張簡易桌,滿滿堆著的,全是教輔書,連糊窗戶的紙張也是與教育有關的報紙。據說每天放學后,他都會主動問“誰愿意去劉老師那里寫作業?”這小小一爿宿舍,放學后常常被擠得滿滿的。
羅契老師是布依族,她眼中的劉老師:“湖南人,性子急,語速快,但隨和,愛開玩笑。他會因為學生多掌握了一個英語單詞高興得在走廊里竄來竄去,喜滋滋地看見同事就說,哪個孩子進步了!”羅老師和劉老師住鄰居,她知道劉老師的生活很節儉,吃飯能吃飽就行,以白菜為主,很少能見到肉;穿衣通常就是一套運動服;穿鞋也就是十幾元的解放鞋,從不穿襪子;床上蓋的,春夏秋冬,總是一條薄被。
在劉習聰與同事們共同努力下,新發小學的成績很快從縣鄉小倒數幾名躍居到了第一名。
記者感言:善良、隨和、性急、愛開玩笑、生活簡單,這應該就是劉習聰老師的大致特征吧。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