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池嬌”,元代最流行紋飾
元青花釉色和圖案風格所顯示的元代文化特征。
元代蒙古民族素有“尊天尚白”的習慣,藍白兩色是蒙古人精神的表現。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族歷史上曾以蒼狼和白鹿為圖騰崇拜。“蒼”代表著天,天色為藍,象征天父;“白”代表著地,冬地為白,象征母親。所以自古崇尚藍白兩色。《馬可波羅行記》還記載,每逢新年,舉國白衣,俾此全年獲福。因此天藍地白與青花白瓷之間形成一種潛在的對應,這是草原民族崇尚青白的根源。
在元青花瓷圖案中,鴛鴦蓮池紋是其最流行的裝飾圖案之一。古人視鴛鴦為愛情的象征。元青花上的鴛鴦紋都成雙成對出現,并與大片蓮池相配,構圖非常飽滿,繪工追求精細。有的作主題紋飾,有的作輔助紋飾,既有一定的模式,又在定式中追求細部變化。這種特質的紋飾風格是與元代服飾上風行刺繡鴛鴦戲蓮紋相關。將這種紋飾統稱為“滿池嬌”者,是應了元代著名畫家、奎章閣大學士柯九思《草堂雅集·宮詞十五首》詩:“觀蓮太液泛蘭橈,翡翠鴛鴦戲碧苕。說與小娃牢記取,御衫繡作滿池嬌。”柯九思還在《宮詞》后作注釋解釋到:“天歷間,御衫多作池塘小景,謂之滿池嬌”。
“滿池嬌”,其名甚雅,宋元就已成一固定名稱,后將以荷葉、蓮花、鴛鴦、鷺鷥、蟲魚嬉水等為主題,表現荷塘小景、描繪自然界生機盎然、祥和安寧的池塘美景都稱為“滿池嬌”了。它包含了人間愛情、家庭、團圓之意境。
元青花,用于殿堂收之窖藏
元青花,是指元代燒制的以鈷為色料,直接在胎上繪畫,再施透明釉經過1300℃高溫,一次燒成藍白兩色花紋相間的青花瓷器。
元青花瓷產地是以景德鎮為中心。元青花因燒造歷史短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
青花瓷初現于唐代,宋有零星閃現,元代忽然成熟,明清才得到進一步繁榮發展。元青花的主要成就是承上啟下結束了宋以前瓷器“重釉色而輕胎質”的傾向,開始了瓷石加高嶺土“二元配方”制胎方式,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變形,能燒造出許多頗有氣勢的大型瓷器。更重要的是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開創了繪畫與瓷器相融為一體的新技法,找到了在瓷胎上繪畫的顏料———鈷土礦,并掌握了用毛筆蘸黑灰色鈷料漿繪花紋在坯件上的技術,經爐火藝術,創造出了成熟的青花瓷器。它被用之于殿堂、收之于窖藏,傳之于民間、暢銷于世界,被譽為中國的“國瓷”,成為十四世紀世界彩瓷的最高成就。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