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苗歌舞在局部地區(qū)取得市場成功的同時,曾經(jīng)輝煌的民族市縣歌舞團,現(xiàn)在大多卻陷入生存困境———
本報記者于偉慧 李科洲 特約記者孫體雄黎大輝
【黎苗文化保護山區(qū)行】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9/06/8e717d47978f714fa12181672085994f.jpg)
保亭縣民族歌舞團在俄羅斯演出黎族傳統(tǒng)歌舞本報資料照片
9月5日,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tài)黎苗文化旅游區(qū)內(nèi),原生態(tài)表演節(jié)目《檳榔·古韻》正在上演,隨著一陣熱烈的掌聲,獨木鼓、椰胡、叮咚、哩咧、牛鈴、牛角號等黎族傳統(tǒng)樂器開始奏響,黎家姑娘小伙跑上舞臺,織錦、舂米、采山蘭、釀酒、狩獵、燒陶等,一系列黎族苗族生活場景通過歌舞形式,展示給游客。
2011年新年之初,檳榔谷旅游景區(qū)開始推出這臺大型原生態(tài)黎族苗族歌舞,每天觀眾達四五千人。黎苗歌舞,在保亭的檳榔谷找到了新的市場;檳榔谷,也借黎苗歌舞增添了新的生機。
而就在檳榔谷黎苗歌舞大放異彩之時,我省8個民族市縣的歌舞團還處于困境之中,缺資金,缺演員,缺市場,艱難地生存在政府供養(yǎng)的狀態(tài)之中。隨著我省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民族市縣歌舞團如何破冰尋出路,成為擺在各個歌舞團面前的大問題。
普遍困境:有需求沒市場,艱難生存
9月1日晚,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zhèn)儋州村,一輛流動舞臺車開進了村旁的開闊地。這是白沙歌舞團今年送戲下鄉(xiāng)巡回演出的第28場,吸引著附近的鄉(xiāng)親們,也博得了陣陣掌聲和喝彩。
白沙歌舞團現(xiàn)在成了白沙文藝下鄉(xiāng)的主力軍,確實豐富了鄉(xiāng)村農(nóng)民的生活,但并未激活這個“老邁”歌舞團。
之所以說老邁,是因為這個團演員的平均年齡達31歲。歌舞演出,本來應(yīng)該是年輕人唱主角,但是這個團中,年齡老化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待遇太低了,年輕人不愿意來,偶爾招到幾個年輕人,但是都留不住。”白沙歌舞團負責人向記者吐露心聲。
其實在白沙、昌江、東方、樂東4個地方,歌舞團面臨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每年有50萬元到80萬元的財政撥款,完成規(guī)定的30場到50場文藝下鄉(xiāng)演出,演員吃不飽、餓不死,許多優(yōu)秀演員相繼流失。更大的困擾是,歌舞團難覓市場,找不到出路,在夾縫中艱難地生存著。
東方市文體局副局長陳裕芳說,這幾個民族市縣的歌舞團境況都很相似,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到80年代的文工團,到90年代后的民族歌舞團,它的體制里,流淌著國有歌舞團的血液,承擔著政府文藝下鄉(xiāng)的重要任務(wù)。光靠政府的財政供養(yǎng),很難激活這支演出隊伍,讓歌舞團自尋出路,受制于觀念、體制、資金、交通等因素,又一時無法實現(xiàn)。
昌江黎族自治縣歌舞團的情況似乎更糟,除了上述問題外,還面臨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到現(xiàn)在都無法定位自己的名份。該縣文體局副局長謝良平介紹,昌江歌舞團既不屬于國有單位,也不屬于企事業(yè)單位,還不屬于社會團體,但是又沒有辦法解散與合并,畢竟它是縣里一支重要的文藝隊,承擔著縣里文藝下鄉(xiāng)和大型活動演出的任務(wù),所以到現(xiàn)在只能尷尬地存在。
?
?
相關(guān)鏈接:
海南黎族文化,如何再創(chuàng)輝煌?
8歲女孩黎族民歌手陳清雨:長大考音樂學院
黎族雙面繡繼承人: 市場中堅守民族特色 [圖]
黎族器樂傳承人的夢讓黎族音樂響遍海南景區(qū)
海南黎族苗族民歌邀請賽在保亭影劇院開賽
海南是文化的沃土 《黎族故事》震撼海南觀眾
?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