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9/24/4c10b222f3634cf5fe4f359e522c7a01.jpg)
表演現場。
?
新需求:“把握機會,活得精彩”
32歲的陳賢富是《石山情歌》的主演,曾在鎮上當過兩年的民辦教師,常被隊員們稱為“陳老師”。陳賢富笑著告訴記者,他有表現欲,膽子大,不管唱得好不好,都敢張口唱,“估計是這個原因,大家才把男一號讓給我”。
陳賢富稱,自己并不在乎劇中的角色,讓他向往的是這個盛大的舞臺。他告訴記者,對于生活簡單的農村人來說,一輩子可能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地活著。可能不會有太多亮點,也不會有怎樣的精彩。“但是誰不期待能夠活得精彩呢?”
家里的菜地、牛棚每天都需要打理,但陳賢富告訴自己,“《石山情歌》這樣的機會一旦錯過了,可能就永遠不會再有。”他加入到這個團隊后,知道自己的選擇沒錯。他說,這些日子帶給他的快樂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
陳賢富說,平常自己在村里就是瞎唱,但加入表演隊后,海口市群眾藝術館派了兩名專業的老師去到石山鎮對他們進行培訓,他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包括舞臺動作、表演時的神態、還有演唱時的運氣吐字。
“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讓自己活得精彩。”陳賢富說。
新趨勢:農民吃上“藝術飯”
“挽起褲腿下田是農民,洗凈泥巴上臺是演員。”今年70多歲的周安藝是民歌表演隊領隊。他告訴記者,現在石山鎮在吹拉彈唱方面有一技之長的農民紛紛扔下鋤頭、組建劇團,活躍在田間地頭,成為農村演出市場的主體。“我們表演隊在參加省藝術節后,也會去臨近的幾個鄉鎮進行‘商演活動’,農民也吃上了‘文藝飯’”。
海口市文體局文化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基層老百姓得實惠,不僅要送文化下鄉,豐富基層的文化活動,還要帶動當地文化發展,給農民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大舞臺,石山鎮民歌表演隊就是鮮活的例子,只有讓基層群眾積極參與到各種文化活動中,才能更好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