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05/ab68fe598774893f980cebc8639483ee.jpg)
海南省文昌市瓊劇團演員住在團里統一租住的小樓里,雖樓道狹窄,條件簡陋,但演員們過得很充實。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 近年來,隨著瓊劇演員青黃不接、市場價值減弱、受眾群縮減等問題的出現,作為海南本土文化靈魂的瓊劇,其傳承與發揚受到挑戰。但是,無論是在海南本土還是異國他鄉,總是有這么一群人,不求回報、不遺余力地開始瓊劇傳承的“接力賽”,他們是“瓊劇義工”。
76歲的老教師、知名作家鄭心伶,擔任著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廣東魯迅研究學會會長,近日他又多了一個“名號”———海南省文昌市瓊劇團董事長,一位不領工資、沒有任何津貼待遇的董事長。這位熱心的“瓊劇義工”,四處籌款爭取各界支持,讓海南文昌瓊劇團涅槃重生。
10月31日海南省文昌市瓊劇團在文昌開始了首場演出。
“輕輕足,房門下,看新娘,幾整裝。么花娘,見我放面向土墻,反得了橫目不看。可憐我,在南洋,見男女,行街上。牽手并肩靴平長,空憶我人在故鄉。”這是海南著名瓊劇編劇吳發鳳的作品《愛河潮》中唱詞,唱的是一位下南洋的文昌男子正在思念遠在家鄉的新婚妻子。
1930年代,出生在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鎮的一個小男孩,一聽到同源小學的操場上有人唱起這段瓊劇曲目,就飛快地跑到戲臺后面,踮起腳尖小心翼翼地掰開外圍隔著的“竹席子”,透過罅隙“蹭戲看”。在當時,一場瓊劇的門票要6毛錢,對于一般家庭的孩子來說是昂貴的。
時間一晃70年過去,昔日小男孩已變“白頭翁”。一位76歲的古稀老人,如今,仍能一字一句輕輕哼唱起《愛河潮》的選段。
這位老人,叫鄭心伶。他在三尺講壇工作50年,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廣東魯迅研究學會會長,出版了30多部魯迅研究、文藝批評、散文、小說等作品,從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待遇。
近日,他又多了一個“名號”——海南省文昌市瓊劇團董事長,一位不領工資、沒有任何津貼待遇的董事長。
就在10月22日晚上,海南文昌瓊劇團涅槃重生后首演成功。在文昌工會廣場的大舞臺上,鄭心伶當著5000名文昌戲迷飽含熱淚說了一句:“儂回來了,儂回家來了”。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