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09/8a5c66396d0174a0bd250d6d70ccc424.jpg)
三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為傳習所揭牌。南海網記者鄧松 攝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2012年3月,海南省三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在該中心及有關部門的充分調研和努力下,11月8日,“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展示館”“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傳習所”和“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所”,在該市天涯鎮黑土村正式揭牌。
三亞故稱崖州,有著悠久的歷史。黎族打柴舞、黎族織錦、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等是在這片熱土上人民的智慧結晶。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掌握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老人逐漸老去,這些智慧結晶面臨失傳。
據黑土村50歲的胡美麗介紹,該村地勢較高,且土地不夠肥沃,為了維持生計,祖先們就地取材,用當地適合制陶的土制作出一件件陶器,以此換取糧食等生活必需品。此后,制陶技藝在黑土村一代代村民中傳承。如今,當地的經濟收入早已不靠販賣陶器,許多年輕人外出謀生。“一件陶器要做一天,也賺不到錢,年輕人都不在村里,這樣下去手藝肯定會失傳。”胡美麗一邊制作陶陶瓶一邊對記者說。
三亞市群眾藝術館館長楊威勝介紹稱,黑土村很多村民都掌握制陶、織錦等非遺技藝,且村民學習氛圍較好。“要讓年輕人學習,就要為他們提供便利,同時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楊威勝說,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傳承這些非遺技藝,便將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傳習所、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所建在黑土村旁,同時也給予參加學習村民一定經濟補助。
目前兩個傳習所有織錦技師7人,實習生20人,制陶技師5人,實習生20人。
黑土村村長董福生告訴記者,傳習所的建立能夠有效幫助傳統技藝得以傳承,而村民們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件件精美的陶制品能夠走向市場,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記者鄧松)
?
?
相關鏈接:
海南黎錦技藝班德國現場展技藝
海南黎錦:在市場化中傳承
海南五指山:14歲男孩巧手織黎錦 穿線如飛
三亞女孩學織黎錦:傳承技藝 保護非遺 [圖]
海南省五指山市傳統黎錦制品供不應求
大學生畢業設計讓黎錦圖案“十八變”
海南黎錦傳承人:用古老技藝帶動鄉親致富
?
?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09/978c9eea144c37089b6f898ef4907d63.jpg)
黑土村一位老人在制陶。南海網記者 鄧松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09/3f85b7716e81709a9146f6935f379a6a.jpg)
精美的陶器 南海網記者 鄧松 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09/c89cdc6193f81206a6164c.jpg)
當地一名小朋友在觀看老人織錦。南海網記者 鄧松 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09/93377f98de5cdcfda92e678129b81ebd.jpg)
排放在傳習所廣場中心立柱上的陶器。南海網記者鄧松 攝
?
?
相關鏈接:
海南黎錦技藝班德國現場展技藝海南黎錦:在市場化中傳承海南五指山:14歲男孩巧手織黎錦 穿線如飛三亞女孩學織黎錦:傳承技藝 保護非遺 [圖]海南省五指山市傳統黎錦制品供不應求大學生畢業設計讓黎錦圖案“十八變”海南黎錦傳承人:用古老技藝帶動鄉親致富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