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11/30/45b52488c6a127b27e54cadd131482e8.jpg)
人際關系不適應
有壓力
海歸要面對的人際關系壓力,不僅是與朋友的疏離,職場上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對他們而言是更大的挑戰。國內職場人際關系更加注重人情,人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打點人際關系,這讓海歸疲于應對。
飯局是重頭戲。正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管理系助理教授江亭儒所言:“在國內,一般都是先吃飯喝酒才談生意,要先借吃飯等活動與對方熟悉,贏得對方的信任,才能夠談生意。工作與生活很難分開。”
對此,曾留學瑞典哥德堡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目前在成都某高等職業學校任教的海歸鄒先生深有感觸:“在國內,人際關系過于密切,應酬太多。特別是我參與了學校基建方面的工作,經常要趕飯局,這占用了我很多私人時間。”這讓鄒先生感到不太適應。
海歸價值觀轉變
是主因
對于海歸回國后,為何會有人際關系壓力,部分人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海歸在國外時,價值觀有所轉變,新的價值觀與國內的價值觀有一些沖突。“海歸在國外求學期間,接受國外教育理念和知識,與成長在不同文化的同學、老師互動,受國外價值觀影響較大。他們一旦帶著這種新形成的價值觀回國,與長期在國內工作的同事相處,就會產生人際交往壓力。”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朱春玲說。
江亭儒的觀點與此不謀而合。他舉例說:“在美國,同事之間關系單純,屬于工作關系,不一定與私人關系重疊。美國人價值觀里注重隱私,下班后少應酬,這與國內情況大不相同,因此海歸回國常常會感到不適應。”
此外,由于長期待在國外,與國內朋友生活缺乏交集,海歸在回國初期有時會覺得與朋友沒有共同語言,這也是海歸面臨人際關系壓力的原因。張亞蘭就有這樣的經歷:“剛回國的時候,我不太了解國內比較流行的歌曲和明星。同事們聊起相關話題時,我不知道,同事們很詫異,我就像與世隔絕一樣。”
調整自己心態
最重要
不過,人際關系并不是一道海歸邁不過去的門檻。接受采訪的很多海歸都表示,畢竟在國內生活的時間更長,海歸最后一般都能融入國內的交際圈。
對此,江亭儒認為,自己的心態調整最重要,“對于國內外不同的地方,自己要開明,一味地抵抗只是徒增煩惱。”江亭儒說。
張亞蘭常去參加海歸協會組織的聚會,排解自己人際關系方面的苦悶。不過,她也嘗試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國內朋友的交際方式。“剛剛回國時,我和同事一起吃飯,我提出AA制,大家會覺得我摳門。后來我就像大家一樣輪流請吃飯了。”張亞蘭說。
重新融入國內交際圈,并不意味著就要完全改變自己。“現在,我參加應酬講究適度,很多時候我不去,我比較堅持工作歸工作,生活歸生活。可能別人會有些想法,但現在對我影響并不大。”鄒先生說。
當然,海歸能做的不僅如此。海歸應該將他們在國外形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中的有益部分帶回國內,嘗試改變國內人際交往中的不合理部分。比如,中國是人情社會,人際關系講究人情,不重視契約。“中國人有時候有話不好意思講,尤其是創業,大家覺得是朋友有問題都不好說,最后就出問題了。”中華專業協會理事周劍鋒說。針對這種情況,周劍鋒在自己的創業生涯中,努力將契約精神帶到中國。“人要尊重契約精神,大家把話說在前面,有些條款,該寫的要寫出來,以后事情處理起來比較方便。”周劍鋒說。
此外,周劍鋒也將處理企業職員關系、增強職員參與感的理念帶回國內。“國內很多創業者會把企業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讓員工覺得,我在給你打工,在國外,不是這樣的。”周劍鋒說,“我們回來創業是做一個平臺,不是要掌握所有權力,自己一人說了算,而是讓公司所有人都參與進來,并且每個人都能受益,這樣大家才會一起使勁兒。”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