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
陸用森(中國地圖出版社原副總編輯)
海洋權益體現在豎版地圖上
新京報:能不能簡單談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地圖編制的發展過程?
陸用森:我1958年就來到社里開始參與地圖編輯工作,那時候還是蘇聯專家指導,我們近現代地圖的繪制也主要受蘇聯影響,蘇聯的繪圖和歐美不一樣。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看到的地圖邊框是當時蘇聯的繪圖方法,歐美地圖很少有這樣帶花紋的粗邊框,而中國現在的地圖喜歡用粗邊框。還有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對河流的體現。西歐地圖的河流粗細是一樣的,而我們地圖上的河流是漸變的,以分出主流和支流,層次看得很清楚,你遠一點只能看到主要河流,近一些可以看到其他級別河流。
新京報:這兩種不同的繪圖方式有高低之分嗎?
陸用森:這是觀念不一樣,兩種不同的制圖理念。歐美的繪圖方式有好處,就是信息載負量比較大,他們要求不人為加工。我們的制圖更注重科學性、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結合,編輯在編制過程中對地圖上的河流、居民地、界線、交通等要素會做篩選和綜合。
新京報:你最早來社里的時候地圖的制作方式是怎樣的?
陸用森:過去全手工繪制,進單位后起碼要先學習3個月到1年基本功練習,比如學畫線條和寫字。過去地圖上的字都是手寫出來的,寫“中國”兩字,要求十個“中國”都要一樣,要達到這個效果,即字的粗細、筆畫、結構都一樣。我們出版社今年要開一個地圖文化館,那里面就有老的手繪稿子。以前畫一張圖起碼要兩三年,現在快的話一兩個月就可以完成。以前畫圖的時候要趴在制圖版上,有的女同志懷孕了還要趴在上面畫,非常辛苦。近視眼和胃病都是職業病,眼睛傷得厲害。因為制圖時間太長,有的人沒看到自己編輯的圖出版就離世了。
新京報:過去地圖在精確度上也和現在差距比較大?
陸用森:過去西部部分地區是空白,沒有測繪過,所以當時的地圖關于這部分有點像示意圖。現在地圖數據庫越來越詳細,剛開始是百萬的比例尺,現在可以做到五萬、一萬比例尺了。計算機制圖技術的發展讓現在制圖過程變得快捷、精準。
新京報:你覺得豎版中國地圖的推出,意義是什么?
陸用森:原來橫版中國地圖上南海諸島的比例尺比主圖的比例尺小很多,基本是主圖的二分之一,歷史上的地圖一直是這樣。現在豎版將中國展現得更直觀,海陸一體,以一種新形式呈現中國,南海諸島標示了一百多個主要島嶼島礁和暗沙。而橫版上南海諸島不可能標注很多,只能表示幾大群島、黃巖島、曾母暗沙等內容,現在我們也比較強調海洋權益,體現在版圖上,也可以給讀者一個完整概念。
新京報:以前只是在教學中出過豎版地圖?
陸用森:我們過去教學圖里有豎版圖,是教學掛圖,但里面內容很少,面向社會的豎版圖我們沒有做過。如果做個社會調查,中國是南北長,還是東西寬?很多人就會答錯,現在這個豎版出來,很明顯南北更長,這就給讀者一個更直觀的疆域概念。
?
?
?
相關鏈接:
蘋果地圖曝光臺空軍機密基地 360度細節清晰可見瓊州學院8名大學生開發出三亞美食地圖軟件瓊州學院學生開發三亞美食地圖 找美食一點就知科學家繪制多維腦地圖 大腦如何組織圖像研究生繪“紅黑榜”式購物地圖?曝光不良商家越南撤下中國網游 因地圖含南海中越爭議地區江西一小學建勞動基地 每個學生有“責任地”(圖)iphone地圖軟件錯誤 導致數名駕駛者涉險 ?
(編輯:王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