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長沙1月24日訊(記者 董雷 通訊員高琳)臨近年關,各類聚餐也多了起來。幾天前,20多歲的市民張先生在同學聚會上一頓吃喝后,出現了胃部不適的癥狀,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平時勤勞的胃部竟然“癱瘓”了!
小張回憶,老同學數年不見,見面后大家盡興暢飲,痛快進食。然而,回到家中,小張逐漸覺得上腹部飽脹,接著出現反酸、呃逆、惡心、干嘔。考慮自己可能是“消化不良”,小張口服了“藿香正氣水”,可是癥狀非但沒緩解,還出現了全身乏力、畏寒及持續性嘔吐,精神也越來越差,隨后他被家人送到了長沙市中心醫院。
醫生給小張插上胃管引流出不少食物殘渣和液體,但小張仍覺得胃脹。胃鏡檢查發現,小張胃內仍有少許食物,而推動食物去小腸的胃蠕動波卻不見了,整個胃一動不動地躺在那里,大部分的胃粘膜出現了腫脹、充血、糜爛等炎癥反應,最終診斷為“胃輕癱、非萎縮性糜爛型胃炎”。通過數天的治療和正確的飲食調節,小張的癥狀逐步緩解。
小張說自己當時已控制了進食,并沒有暴飲暴食,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長沙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王賽幫他分析了原因:聚會中大家吃著火鍋、烤肉,加上天氣寒冷開著空調,一會就熱了起來,于是脫下大衣,叫上了一扎冰啤,小張也飲了不少,餐后又吃了些冰淇淋,這些冷熱交加的食物和飲料,不斷刺激著他的消化道,從而使消化道感受器功能失調,最終導致胃腸運動神經功能紊亂、麻痹。
胃腸“癱瘓”以后,潴留在胃內的食物持續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加重胃粘膜損傷;同時發酵的食物也可以成為細菌的良好培養基地,進一步出現感染,電解質、酸堿等內環境失衡的嚴重情況。
春節將至,王賽醫師提醒廣大市民,健康的飲食不僅需要規律、節制進食,同時食材的搭配也至關重要。市民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進食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少量適當多餐,避免高脂肪、高蛋白、生冷刺激性食物(包括碳酸飲料)。如飲食控制無好轉或病情較重,應及時就診,進行胃腸減壓、藥物護胃、促進胃動力、穩定內環境等綜合治療。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同學援助150元 七旬老人惦記25年還錢(圖)
孩子競選班干部疑遭潛規則?同學暗示要送禮
初三男生拒給同學刷飯盒 被打后從3樓摔下(圖)
孩子競選班干部疑遭潛規則 同學暗示要送禮
玩手機被收泄憤投毒放倒60余名同學 淮安一中學生獲刑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