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救災
軍民譜寫
英雄樂章
2000年10月中旬,狂風暴雨籠罩瓊州,農田、江河、村莊一片汪洋。這是一場百年罕見的特大水災。全省15個市縣230個鄉鎮296.5萬人受災,742個村莊21.6萬人被洪水圍困,因洪災死亡10人,倒塌房屋4.09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30.394萬公頃,絕收面積6.73萬公頃;損壞大中型水庫13座,小型133座,全省公路被淹中斷655條次,沖毀橋梁2座,因災停產工礦企業76家……
全省軍民奮起抗洪救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不屈不撓的英雄樂章。
在時任中國日報記者黃一鳴的印象中,一般來說,每年的5月至9月是海南的雨季,絕大部分降雨發生在這一時段。當年10月,就在人們認為今年再無汛情時,先是第16號臺風“悟空”襲擊全島,緊接著,連日暴雨如注,海南成為一片澤國。
“那一年瓊山境內的東線高速公路,都被淹得差不多了,大水漫過高速公路的畫面,令人觸目驚心。”黃一鳴當時在前往采訪的途中看到了難以相信的一幕幕。
據海南日報報道,從當年10月12日至10月19日,短短一星期之內,海南經濟損失達39億多元,近300萬人受災,20萬人被洪水圍困,房屋倒塌,農作物被毀,水庫受損,堤防決口,公路被淹……海南公路交通的主干線東線高速公路一度中斷,瓊州海峽停航達歷史上從未有的5天之久。
在特大水災面前,全省軍民奮起抗洪救災,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如瓊山市人武部干部吳華東抗洪犧牲,被省委、省政府追授為“海南二○○○年防風抗洪搶險英烈”。
同時在洪災中也出現反面的典型。當時,省“三防”指揮部前移至定安,為了及時報道定安干部群眾積極抗災以及受災情況,海南日報迅速派出采訪小組趕赴定安。采訪中,時任海南日報記者鄭林明無意抓到一條新聞線索———定安縣嶺口鎮副鎮長鄧禎亮在抗災過程中,顧“小家”舍“大家”,躲在縣城3天不到崗位,激起廣大干部群眾義憤。經過緊張采訪和核實相關信息后,鄭林明和另一名記者李科洲及時采寫回《“怕水”干部激起民憤》一稿,引起強烈反響,最終“怕水干部”鄧禎亮被雙開。
黃一鳴還記得,大洪水發生之后,海南全省掀起捐款賑災熱潮。在10月19日進行的移動通信吉祥號義賣捐款災區活動中,海口義賣點標價3萬元的一吉祥號碼,一開門就被一位女士買走,分給定安義賣的另一標價為3萬元的吉祥號也被一海口用戶趕去買走,義賣首日即籌款20萬元。
大災無情、人間有愛。在兇猛的洪災面前,海南干部群眾沒有退縮,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實現了大災之后無大疫的任務。
斬獲“文華獎”
人偶劇從地方走向全國
2000年12月30日,我國舞臺藝術的最高獎———“文華獎”的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海南省人偶劇團的人偶劇《鹿回頭》榮獲第九屆文華大獎,并同時獲得文華劇作獎、導演獎、音樂創作獎3個單項獎。在同年的4月份,新編海南人偶劇《鹿回頭》代表海南省參加在南京舉行的第六屆中國藝術節。這意味著我省地方戲第一次獲得在國家藝術節上露臉的機會。
省文體廳退休干部陳克勤回憶起《鹿回頭》這部海南人偶劇的創作歷史,感慨萬端。1991年,時任省文體廳副廳長的陳克勤陪同日本文化巨頭德間康快先生考察三亞。圍著《鹿回頭》大型石雕,德間先生一再講:這座石雕很美!很耐看!德間先生建議,把鹿回頭的傳說搬上銀幕、搬上舞臺,用多種文化藝術形式宣傳海南文化、鹿回頭文化。
不久,陳克勤向省文體廳黨組推薦,由時任三亞市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的孫凱任海南省民族歌舞團團長。孫凱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用三年時間,創作大型海南人偶劇《鹿回頭》,向1998年海南建省10周年獻禮,向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獻禮。
1998年4月海南建省10周年前夕,大型海南人偶劇《鹿回頭》在海口工人影劇院公演,頭一場就打響。連演10天,場場爆滿。1999年9月底,文化部將大型海南人偶劇《鹿回頭》作為優秀劇目上調北京,參加慶祝國慶50周年的晉京演出。2000年,大型海南人偶劇《鹿回頭》獲得中國舞臺藝術最高獎:國家文華大獎、中國藝術節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這是海南歷史上舞臺藝術作品在中國獲得的最高獎項、最多獎項。
從大型藝術石雕《鹿回頭》到大型海南人偶劇《鹿回頭》,中間經歷了12年時間。這12年,是海南建省后的頭12年。經過12年的探索、發展、建設,人們對海南文化已有了許多新的認識。沒有人再說“海南是文化沙漠”了,而更多的是聽到人們在講“海南是文化資源豐富而又獨特的地方”,“海南正在變成頗有文化特色的寶島”。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