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心中的橡膠“專家”(圖片由趙紅亮提供)。
?
海口網(wǎng)5月6日消息(記者王玲)作為一名海南大學的教師,他完全可以過著很小資的生活,然而,他卻選擇走到鄉(xiāng)下,做農(nóng)民的使者;他沒有偉岸的身軀,卻用自己的肩膀為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撐起一片藍天;他孜孜不倦地做著善事,不為別的,只是擔心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不能及時趕到。他就是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老師趙紅亮。
做村民和專家之間的“媒人”
5月2日下午3點,記者在海南大學社科樓見到了趙紅亮,他剛接完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橡膠研究所高主任的電話,在檢測完他從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xiāng)牙河管區(qū)力樂村帶回來的橡膠葉、橡膠根部土壤和爛掉的橡膠根以后,高主任確認,力樂村大面積的橡膠都患了白粉病,只要把硫磺粉科學配置噴灑到橡膠葉子上就可以治愈了。
原來,“五一”假期以前,力樂村村民發(fā)現(xiàn)橡膠葉子開始變黃,長不大就脫落了,他們只認識趙紅亮這個“專家”,就希望他過去看看。趙紅亮從村子里取了橡膠樣本后,馬不停蹄地跑到儋州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橡膠研究所找真正的農(nóng)作物專家查找病因。
“橡膠是海南農(nóng)村人的搖錢樹,他們對橡膠樹的關注非同尋常,因為只有橡膠賺了錢才能供孩子讀書。”趙紅亮自知他不是專家,但他愿意做村民與專家之間的“媒人”,并樂此不疲,就在當“媒人”的過程中,他也漸漸成了半個橡膠專家。
“盲點區(qū)”的人們需要幫助
“這么多年,我發(fā)現(xiàn)很多‘盲點區(qū)’。打個比方,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和中國熱帶作物學院的專家們一直都致力于海南農(nóng)作物的研究,可以說,在海南,‘凡有熱作處,就有兩院人’,但即便這樣,還是會有個別村莊的農(nóng)作物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農(nóng)民找不到專家?guī)兔Γ瑢<乙膊恢浪麄兊男枰遥褪撬麄冎g的‘媒人’。”趙紅亮說,很多人都問他,是什么動力讓他不知疲憊地去幫助別人,他說,因為他總感覺身邊有很多“盲點區(qū)”,一旦遇到困難,如果他不去幫助這些“盲點區(qū)”的人們,就不會有人去幫助他們了。
“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救世主,但救世主傳下的精神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必須有人傳下去。”在趙紅亮看來,只要把平時上網(wǎng)、聊天、逛街的時間省下來,還是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的。
做福利院老人的聆聽者
“過完‘五一’,儋州市福利院的黨月妹就要去新家了,為了慶祝她開始新的生活,在養(yǎng)父母接她走的時候,我一定要去送她。”趙紅亮說,他與儋州市福利院接觸11年了,黨月妹今年11歲,他是看著這個大眼睛的小姑娘長大的,即使他能做的很有限,但他這個“紅亮哥哥”也必須去為“妹妹”送行。
“很多海南老人說話我只能聽懂一部分,但即便這樣,我也會靜靜地聽他們說話,他們太孤獨了。”趙紅亮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都不再缺吃少穿,他們需要的是人性的溫情和關懷。
送行,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知和記憶;按摩,對于臥床不起的老人來說,就是溫暖的傳遞;長時間耐心地傾聽,對于孤寡老人來說,就是他們感受存在的最獨特方式。趙紅亮正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向福利院的人們傳遞著溫情與關愛。
?
相關鏈接
做善事不是違法犯罪的借口
中1767萬大部分回鄉(xiāng)建學校 稱買彩票只為做善事
販嬰集團跨省拐賣14兒童 主犯當庭辯解是做善事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娶了“樓蘭姑娘”想做更多善事
?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