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7/05/d90c8e83848148a975425956f5dcee25.jpg)
什寒村的特色民居。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7/05/5bebd8934a3d6a45851df545ab41bc67.jpg)
什寒村坐落在我省中部高海拔山林中,山青水秀,風景旖旎。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7/05/3c17a1fc4e34817b7805d832c181d3f5.jpg)
什寒村兩位苗家婦女在交流黎錦編織技藝。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7/05/f2a6f46bf9bbb2378d044d04e15e956b.jpg)
什寒村首家“奔格內”開始營業,騎行愛好者成為首批客人。海南日報記者 于偉慧攝
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什寒村,由于海拔較高,天氣寒冷、地理位置封閉,曾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里排名居后的鄉鎮中最落后的一個村委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屬于“貧困中的貧困”。
封閉的村莊,卻不乏執著的追求。數十年來,村干部帶著村民不懈摸索,歷經一次次失敗,卻沒有磨滅擺脫貧困的信念。
如今,在瓊中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什寒古寨走出的“奔格內(來這里)”發展模式,讓深藏閨中的古寨破繭而出,獨特的高山美景、動人的黎苗風情,醉了八方游客,富了當地群眾,村民年人均收入翻番,達到5302元。
“奔格內”,究竟是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它能給人們帶來什么啟示?本報記者近日走進深山,探訪了什寒古寨的圓夢之路。
小村“高處不勝寒”
低溫潮濕,種植被“卡”,放牧受挫
黎母山一脈連綿的群山中,有一處叫割菜嶺的峰巒,海拔高達1025米,苗族群眾喊它“東拜唄”。青山環抱著一個古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什寒村,歷史上被稱為“打寒”,只因什寒村地處高丘森林環抱之中,傍晚、早晨,以及冬季的寒冷都比其他村落要來得早,也因此又有“早寒”的叫法。
什寒之美,數十年深藏閨中。山青水秀,云霧繚繞。去過那里的驢友,將其稱之為“天上什寒”。
但因為冷,什寒村民的謀生之路坎坷。
較高的海拔,讓什寒村的土地對很多作物似乎有一種“天然的排斥”。紅毛鎮鎮長曾海麗說,什寒過去種過很多經濟作物,種檳榔,檳榔結出的果子只有小拇指肚那么大;種過桑樹,桑葉卻發育不良;嘗試著種葡萄,結出的葡萄卻非常酸澀,傳統的種植在這里幾乎像是被“卡”住了。
潮濕寒冷對村里的茅草房影響很大。茅草3年換一次,趕上陰冷潮濕的季節,茅草爛得很快;1個月見不到陽光,屋子里靠泥巴抹起來的墻壁,也變得濕漉漉的松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派人上山來指導村里人燒磚燒瓦,苗族村民李文進帶著村民不辭辛苦到山下買來石灰,一擔一擔肩挑上山。李文進家就是70年代初蓋起的瓦房。
為了解決村民生計問題,上世紀60年代,原本屬于村中生產隊的牛被分到各家,成為鄉親的主要經濟來源。李文進說,那時他家里養了差不多50頭牛,都放養在后山,山嶺的坡地多,地燒過1個多月,嫩草就長了出來,牛自己吃草,不用操太多的心,傍晚去坡上大嗓門一喊,黃牛聽見一個個地跟回來。
“70年代初賣一頭牛100塊錢,村里誰家的茅草房破了,要趕著蓋新房,賣牛就能換錢,蓋個新瓦房才400塊?!庇谑牵埠闪松綆X眾村落間最早開始蓋瓦房的村子?!安豢拷洕魑锟筐B牛能蓋新房,山腳下的那些外村人都羨慕極了?!崩钗倪M說。
可好日子沒有如村民預料的那樣一直持續下去。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省里開始封山育林,對已開墾的生態敏感區域實施退耕還林,什寒村的原始養牛產業遭受巨大打擊。
林子漸漸長了起來,草坡變成了密集的樹林,可牛群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安火B牛,村民們靠什么生活?”村民李政富說,失去最重要的生活來源,什寒村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黎苗共居閉塞偏遠
姑娘嫁入,曾用3個小時從紅毛鎮爬進村
一抹陽光打在臉上,苗族漢子李政富的眼睛被刺得睜不開。穿著厚衣、帶著草帽向大山腳下走去,開始一天的勞作。6月底,正是他整年中最忙碌的一季,家中5畝早造的稻子有收成了。
李政富是這個寨子里苗家最有威望的人。他告訴記者,割菜嶺有4條溪水流經什寒,史稱什寒水,溪水出紅毛鎮毛西村匯入五指山大水,再并入什運河,成為昌化江的源頭。
什寒村閉塞偏遠,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村民由白沙黎族自治縣細水福門村遷來此定居。
90歲的苗村老人李元光拿出了一個泛黃的小冊子給記者看,記錄著苗村遷居史?!?951年10月12日,正月初四,李寅俊家4人、李寅滿家5人、蔣云財家8人……一共67人。”“這是當年準備遷居前,黎族領袖王國興讓我統計的人數?!睂⑦@些交給王國興后的1952年1月,李元光帶著苗族村民從五指山毛陽遷居到了什寒,來這里的原因很簡單,“聽說這邊山貨多、獵物多?!?/span>
1952年的黎苗合居,是村子發展的第一個轉折點。黎苗共生息成為什寒村最完整的人居特征,他們一起開始了新生活。
如今什寒村委會下轄4個自然村,沖沙、什托、元也和苗村。
說到什寒村的偏遠,村民黃秋梅說起自己的故事。1996年,家住五指山市沖山鎮(現為通什鎮)的黃秋梅要嫁給什寒村的小伙子王國敏。她沒有想到前往夫家的路會那樣難走?!巴ㄍ埠宓纳铰泛芏?,我幾乎是爬著上來的?!秉S秋梅記憶深刻,當時她用了3個多小時,才從紅毛鎮爬到家,看到的卻是一幅“原始社會”的景象?!按謇锒鄶等说姆孔佣际瞧婆f的瓦房,還有茅草屋,自己家的房子就是危房,村里不通電,一入夜,山氣的寒冷侵襲而來,心里也跟著發冷?!?/span>
20年苦苦尋找出路
種膠無收成,養殖銷路難
20年來,什寒村人想過不少辦法,一直在苦苦尋找出路。
什寒村黨支部書記王國康帶著記者走到環村路旁的土坡上,“你看這路邊的橡膠樹,這么細,這是16年前種下的,別的村出膠水賣錢,我們也想靠橡膠賺錢,可氣溫寒冷,辛辛苦苦的勞動,橡膠樹長不大,更談不上割膠,心血都白費了。”
眼見著一棵棵如同8歲小孩子胳膊一般細的橡膠樹,很難想象到,這是村民灌溉了16年的成果,要收割膠水,真的是遙遙無期。
苗村村民小組長蔣正安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橡膠苗1.1元一株,他咬咬牙買了1000株,那是家里的全部積蓄了,孩子下山讀書的學費都要靠這橡膠苗來換??墒谴禾旆N下去,到了冬天,橡膠苗枯瘦無比,有一天早晨起來,看到橡膠樹都倒到泥地里了。蔣正安說起這事眼圈紅了。他說,那時總覺得是自己的錯,沒能力讓橡膠苗長好。
蔣正安想過,種植不行就搞養殖,他和村里人搞過一些規?;B鵝,可是因為山路難走,鵝養出來了銷路又成了難題。山下的村子也都在養鵝,人家不愿意爬山涉水的來什寒收購,沒有公路,上來一趟成本太高?!凹依锏涅Z越來越大,偶爾零星的才能賣出幾只,喂鵝的料都供不起了?!贝迕窭钗倪M為了養鵝,還想辦法在村里的路旁撒了不少草種子,可吃草的鵝干瘦干瘦的,李文進愁得眉頭緊鎖。
什寒村人種來養去,挨過了多少次沒有收獲的付出,最后剩下的只有水稻和中藥材益智。在別村種二造、三造水稻時,什寒村人種田卻只能種一造。“早造1畝只有800斤產量,跟山腳下的村子比,產量少4成,二造產量驟降得厲害,只有四五百斤,趕上臺風雨水多甚至顆粒無收。糧食除家里人吃,還要喂豬,養點雞,維持生活,想賺錢太難啦?!崩钗倪M說。
探索1
“鄉村旅游”敲開封閉山門
既然驢友喜歡來觀光,村里總能為他們做些啥
2012年7月21日,一塊刻有“‘奔格內’什寒客?!钡哪九?,掛在了村委會廣場前的柱子上。引來了眾人圍觀,木牌充滿了原生態的氣息,一排排黎族特色的旗幟迎風招展。從這一天起,曾經偏僻、貧窮的什寒村,吃起了“旅游飯”。
“奔格內”是黎語“來這里”的意思,是什寒村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經歷了無數次的摸索,什寒村怎么想到了旅游?
2009年瓊中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開始啟動,進山走村中,瓊中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峰松對什寒村印象特別深, “一是村子美,但生活落后;二是村委會破舊,木薯地中間一座破敗不堪的房子,改造勢在必行?!?/span>
細心的劉峰松,還發現了另一件有趣的事:沒有人作宣傳,一些驢友常騎自行車沿著山道來這里觀光?!八麄冃枰獑柭泛吞峁┭a給,我們改造村委會,何不讓它承擔起山區旅游客棧的功能,既開展黨組織活動又方便游客,不是一舉多贏嗎?”
劉峰松的方案很快通過縣委常委會討論,2010年,第一批43個村委會建設中,什寒村委會兼山區旅游客棧是最早建好的一個?;鶎狱h建和鄉村旅游的結合在封閉的小山村有了第一次探索性的嘗試。
瓊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林美說,酷愛自駕的鄉村游客的腳步,一步步敲開了什寒村緊閉的山門,也為什寒村人照亮了一條新路。
探索2
古寨為推銷自己找“賣點”
黎苗傳統、特色民居、雨林資源
李政富是瓊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射弩隊的教練,過去他只教他6個徒弟學射弩,現在他多出一個任務,就是教游客射弩,將射弩也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旅游項目。
“7月1日一批、4日還有一批游客,有點忙不過來了。”李政富告訴記者,在收割水稻之余,他現在最忙碌的就是迎送自家民宿的客人,從年初到現在,6000多元的純收入還是讓李政富樂此不疲。
瓊中縣旅游委主任鄧開揚沒有找大設計公司花大價錢去搞花哨的規劃,而是帶著農民走出大山去學,跟農民一點點商量著,設計最適合什寒本土的旅游改造方案。
要做,就要做“不同的東西”。什寒村的旅游改造,堅持以農民為主導,以農民的意見和利益為先。
通過分析,什寒村找到發展旅游的三個賣點:一是推銷傳統,高海拔古村,一條村道兩旁,黎苗合居,黎人說苗話,苗人說黎話,語言相通,黎苗歌舞織繡遍布,本身就是一道奇景;二是有不脫離民族民俗的最精準的定位,按照黎苗地區的特點,對民居建筑進行重新設計,改造成牛角飛檐的金字塔式的建筑風格;對黎苗服飾進行創意設計,改變以黑為底色的傳統,發展多色系服裝適應旅游需要;打造客棧、旅館、民宿、露營等適合多層次游客需求的住地等;三是以什寒為基地,依托熱帶雨林獨有的環境,發展更多可以留住游客的娛樂項目,打造拓展基地、露營基地,發展滑翔傘項目、滑草項目、冷泉項目、私人密地等。
什寒村人逐步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奔格內”模式。茅草屋景觀亭、花梨寨高腳屋、鄉村客棧、景觀棧橋、自行車慢道、民族歌舞廣場、垂釣區、燒烤區、射弩場,一個個鄉村游景點搭建了起來,變成了養眼養心的好地方。
探索3
“奔格內”模式把彎路拉直走
縣里集中投入做樣板,投入與分成明算賬
“20多年了,走了無數的彎路,發展旅游,靠得住嗎?起初,我們能看到村民眼睛里充滿的懷疑?!杯傊锌h發改委主任羅寧波說。
發展旅游,沒有對環境的整治、基礎設施的投入和旅游化的改造,根本不可能實現。在縣級財力有限的條件下投資的錢從哪里來?吸引大企業來改造嗎?村民的心里怎么想?縣委書記孫喆到什寒村跟一位位村民聊心里話。
“我們不愿意找大企業拆了重建,他們有錢在哪里都可以投資,我們的家園只有這一個?!薄奥糜尉唧w要怎么搞,我們光靠想可想不出來?!薄安还艹晒€是失敗,我們先搞起來看看吧,真的沒有其他出路了……”村民們說得實實在在。
利用國家給予西部地區重點扶持貧困縣的興邊富民政策資金,瓊中決定將申請到的850萬元,一次性投入到什寒村的旅游化改造中來。“與其各村給一點、灑一路,不如集中改造,做出示范和樣板?!?/span>
農民提出怎么樣做既沒有那么大負擔,又可以增加自家收入?旅游局幫村民騰出自家富余的房間改造成民宿:出錢裝修,然后與農民進行收益分成:收益60%都留給農民,剩35%歸縣旅游管理總公司作為旅游管理資金用來支付保潔、環境養護等,5%留給村委會作集體經濟收入。村里17間民宿很快就建起來了。
“有了旅游這個可持續增收的基礎,村里搞農業種植也有了底氣。”什寒村在以旅游為發展主方向的基礎上,還相繼啟動了南藥鐵皮石斛、高山茶等具有生態特色的產業種植,以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旅游已為什寒村人的生活帶來改變。7月1日晚,鄉村大舞臺舉辦了什寒鄉村歌手大賽,黎歌繚繞,苗歌情深,“過去在木薯地旁搭臺子看演出的日子再也見不到了,什寒的文化生活越來越好?!睆氖策\鄉趕來當評委的黎族歌舞傳承人王進明不無感慨地這樣評價什寒。
孫喆說,以什寒村引領的“奔格內”模式正在瓊中境內廣泛推廣開來,建成和在建的鄉村休閑游客棧有92個,3年內將在100個行政村規劃建設100個“奔格內”。
今天,黛瓦白墻、飛檐民居打底,在恰如一幅水墨畫的什寒村中,碧空、白云、飛鳥、游魚成了點綴其間的飾物。這撩撥人心弦的美景,讓來過的游客,恍如沉醉于夢中。
什寒的歌聲飛越秀色天然的旖旎畫卷,村莊閃爍流螢的燈火,正迎來又一個黎明。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