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一周的暑期實踐,讓來自全國六所高校的大學生感嘆不已———
鸚哥嶺有我們共同的青春記憶
今天,為期一周的鸚哥嶺暑期大學生實踐正式宣告結束。和鸚哥嶺青年團隊一起巡護林區、布設紅外相機;一起下田播種、修建圍欄;一起咀嚼干糧、忍受饑餓,這一切,給大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來鸚哥嶺之前,我們雖然對青年團隊的先進事跡滿懷敬意,卻無法實實在在地體會他們工作與生活的細節。”今天,合肥工業大學學生胡蘇對記者說,幾天的實踐活動讓來自祖國各地的大學生們與保護區青年團隊緊緊聯系到了一起,“我們共同揮灑汗水,共同收獲快樂,共同成長進步,在鸚哥嶺有我們共同的青春記憶。”
爬山體驗良好生態
到了鸚哥嶺,大學生們住在大山深處的鸚哥嘴分站,最初兩天的實踐主題都離不開爬山體驗,尤其是第二天登主峰觀景臺的那一爬,讓大學生們感覺五味雜陳:有深山野果隨意嘗的甜,有熱帶雨林爬山的苦,有太陽底下汗水流進嘴的咸……
“我們爬了沒有路的山峰,穿越了令人恐懼的螞蟥區,攀登了荊棘遍布的好漢坡……同時也收獲了一覽眾山小的快感,克服了畏懼螞蟥的恐懼心理,明白了什么才是團隊精神。”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生的張操強說。
東北林業大學學生閻偉強回憶說,那天9點他們向鸚哥嶺觀景臺進發。盛夏的陽光肆意而毒辣,一行人拉起長長的長蛇陣,同學們人手一袋干糧、幾瓶飲用水,護林員們手持砍刀在前面辟山開路。好不容易熬過最考驗人的“好漢坡”,已是海拔1200多米,終于正式進入熱帶雨林。“從這里開始,才真正是保護區管轄的范圍。”保護區保護科副科長張放說。終于享受到熱帶雨林清涼的同學們,長長地舒口氣,頓時活泛起來。這里藤蔓密布、樹木盤根,一不小心就會撞頭或被絆倒,于是同學們各顯神通,挪、爬、攀、跨、鉆,各種動作變換著使用。隨著海拔越來越高,越往里走林木越是茂密,且云霧繚繞。暢游這人跡極少涉及的謎一般的原始森林,滿眼是叫不出名字的茂盛樹木和遍地的蔭生植物。讓大學生們嘖嘖稱贊。
“鸚哥嶺的生態保護得很不錯,值得很多地方學習。”曾經跑過國內很多保護區的北京林業大學帶隊老師寧佐梅說。
感慨保護區工作不易
第一次上海南島,第一次進五指山,第一次夜宿山區……太多太多的第一次,對于參加為期一周的“青春鸚哥嶺,美麗中國夢”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們來說,這7天留給他們的不僅是興奮、好奇、無窮無盡的樂趣,更多的是讓他們對現在的學習、對未來的工作、對整個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反思。
“實踐不僅拉近了我們與青年團隊的時空距離,更對他們有了更加深刻具體的認識和理解。”胡蘇說,在實踐中,他們體會到了堅守大山的孤獨。與親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打開電腦,瀏覽網頁,淘寶購物。這些看似極其平常的事情,在這里卻變得十分困難。
他們品味到了堅持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在大山里,沒有都市的繁華,沒有閃爍的霓虹,連每一粒米飯都來之不易,因為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需要長途跋涉才能買到。
他們了解到了護林工作的不易。在鸚哥嶺,山路陡峭,蜿蜒曲折,荊棘密布,螞蟥成團,還有蚊蟲的叮咬。而為了保護林區,青年團隊的隊員們不辭辛勞,往往在山里一呆就是數十天。然而,他們樂此不疲,對保護區的一草一木如數家珍,每一片綠葉都傾注了他們的汗水和鮮血。
“實踐活動雖然短暫,但卻刻骨銘心,受益終生。”胡蘇說,這幾天他們在大山里學會了忍受寂寞,在攀爬中錘煉了毅力,在螞蟥的叮咬中鍛煉了勇氣,在稻田泥水的浸泡中懂得了物力維艱。
更多大學生將會到來
記者發現,昨天大部分大學生已離開鸚哥嶺,但北林大的8位同學在寧佐梅的帶領下,將堅守到7月31日。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來鸚哥嶺了,作社會實踐這里太合適了。”寧佐梅認為,鸚哥嶺神奇而美麗的熱帶雨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熱愛生態的人士來到這里。此次他們決心多逗留近10天,就是為了進一步做好實踐,“我認為以后來鸚哥嶺搞社會實踐的學生會越來越多。”
記者獲悉,有一批蘭州大學學生自費來到保護區搞社會實踐。為了省錢,他們一路坐火車轉汽車,走了4天才到白沙。在鸚哥嶺,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他們在一個黎族村莊做了以“保護區的建立對周圍社區的影響”的主題調研,調查了黎族同胞對未來的設想。他們還在護林員的帶領下去保護區放小鐵籠捕捉海南新毛猬,為鸚哥嶺青年團隊收集海南新毛猬的相關資料,了解保護區豐富的生物物種,學習野外的相關知識,體驗保護區青年團隊艱苦的研究環境。
“到目前為止,我們完成了社區服務、環保宣傳、科學調研、追尋‘中國夢之鸚哥嶺’的絕大部分工作。”這個團隊的發起人、蘭大教育學院的田瑾說,經過幾天的社會實踐后,他對記者說了句心里話:“這邊的條件真的很苦,我們很佩服青年團隊能堅守多年不放棄,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青年人學習。”(本報海口7月22日訊)
鸚哥嶺暑期社會實踐總結交流會上,32名大學生暢談體會
南國都市報7月22日訊(記者袁蘭)爬了沒有路的山峰,穿越了令人恐懼的螞蟥區,攀登了荊棘遍布的好漢坡……22日上午,鸚哥嶺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總結交流會在團省委三樓會議室舉行,來自東北林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32名大學生參加座談會,紛紛表示實踐時間雖短,但卻受益無窮。
會上,參與實踐的學生代表從感動先進事跡、艱苦護林工作、多彩實踐內容、錘煉意志品質、秉承“鸚哥”精神、迎接青春挑戰等不同角度,暢談了鸚哥嶺實踐的體會。
“在鸚哥嶺,手機和電視沒有信號,更沒有網絡,我們與外界失去了聯系,對外界的現實狀況一無所知。與親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打開電腦,瀏覽網頁,淘寶購物。這些看似極其平常的事情,在這里卻變得十分困難。”合肥工業大學的胡蘇說,短暫的實踐,讓他體會到了選擇大山所帶來的孤獨,品味到了堅持背后所包含的艱辛,了解了護林工作的不易。
“作為一名即將成為大四畢業生的我,會將這份鸚哥嶺精神付諸于擇業與人生道路的選擇中,無論將來從事怎樣的工作,都會秉承一份執著、一份堅持、一份熱愛,迎接未知的青春挑戰,鑄造一座屬于自己的人生鸚哥嶺,讓青春在奮斗中熠熠生輝。”東北林業大學的閻偉強說。
面對都市的繁華,燈紅酒綠的生活,鸚哥嶺青年團隊堅守在寂寞卻又充滿樂趣的山林。“反觀我們新一代大學生,卻鮮有人向他們一樣為追逐自己的夢想而選擇挑戰、選擇寂寞。”來自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張操強說。
張操強表示,這幾天的實踐活動中,讓他感受最深刻的是鸚哥嶺保護區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在和他們朝夕相處的這些日子里,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的都是樂觀、自信以及堅定的信念,“我們也要像鸚哥嶺青年團隊那樣,為了夢想而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