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家宅沿用了文昌傳統民居注重雕刻的特色。 海南日報記者 張 杰 攝
????符家宅外形呈現鮮明的南洋風格,但局部及細節又保留了文昌民居傳統藝術的精華。海南日報記者 張 杰 攝
符家宅的拱券。 海南日報記者 張 杰 攝
????符家宅的主體為三棟兩層瓦頂樓房,另有8間橫屋及前后花園,建筑面積達1700多平方米。海南日報記者張 杰 攝
?
符家宅全景。 海南日報記者 張 杰 攝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筑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與本土人文的低調、質樸相結合,其建筑理念中的開放性與濃濃的故土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清晨,陣雨初霽,潤澤的濕意尚未從斑駁的高墻上褪去,一抹太陽贈予的金黃落在符家宅的檐頭,檐頭雕刻的獸首正吐出一滴雨水,格外晶瑩。從緊鎖的鐵柵欄往宅子內望去,一道道縱聯的拱門層層遞進,庭院深深。
????這座大宅深藏于海南文昌市頭苑鎮松樹下村,故此又稱松樹大屋。曾輝煌一時的它在近百年的時光里,見證了數十年的莊嚴輝煌、數十年的熱火朝天、數十年的清幽寧靜。
博采眾美匯風流
????從文昌市區出發往北,沿203省道鋪文線方向行進,驅車行進20來分鐘,即可到達綠樹蔥籠的頭苑鎮松樹下村。雨后濕漉漉的鄉間小道,將記者引向符家宅。看宅人符策軒使勁拉了拉銹跡斑斑的鏈子鎖,隨著鎖匙插在鎖孔里發出生澀的“咯吱”聲,這座在經歷了百年風雨的滄桑老宅終于在記者面前敞開了大門。
????海南的百年老宅并不少見,但像符家宅這樣同時融合了瓊北鄉村民宅風格、南洋騎樓風格與伊斯蘭拱券風格,且規模宏大的現存民宅,則是寥寥無幾。
????符家宅始建于1915年,規模宏大,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由3棟連體2層瓦頂房和8間橫屋組成,共有34個房間,是海南比較傳統的三進單橫屋式。3間連體的大屋結構相近,均為中間中堂、兩邊配以臥室的設計,中堂旁殘留的半段臺階通往2樓。3間正屋之間的2樓都勾連相通,橫跨天井,把院落劃分為8個小天井。符家宅以泰國黑鹽木和當地青磚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用文昌本地的優質灰漿粘合,結實的用料也使得老宅歷經百年依舊巋然不倒,哪怕榕樹、野草在墻體中滋生蔓延。
????進入符家宅,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層層疊疊的伊斯蘭風格的拱券連廊設計,馬蹄形、三葉形、弓形與尖形的拱券運用是符家宅的一大特色。多道拱券并列的縱聯拱筒式門廊莊嚴肅穆,像一個個美妙的取景框,截取出最別致的風景,每換一個角度,都會獲得一份新的驚喜。據符策軒介紹,符家宅的拱券元素還引來了大批建筑學者前來考察,受到了媒體、戶外探索愛好者等各界廣泛關注。
????建于98年前的符家宅還引入了當時比較新式的建筑風格:3棟2樓相通的連體樓設計、2樓房間的前后兩個內陽臺、從屋頂和陽臺順著柱體延伸至天井的排水管,這樣的建筑概念使得老宅在今天看來也不落俗套。
????將南洋風格與本地建筑元素相結合是海南華僑建筑的普遍特點,符家宅中的海南人文元素更是隨處可見。除了結構設計外,木雕、石雕、灰塑、浮雕、陰雕、鏤空等中式傳統工藝在松樹大屋里的細節處彰顯無遺。獸首傲然雄踞在檐頭,一朵蓮花淺淺地雕在拱形窗框上方,只剩下一半的木窗上鏤雕的松樹與蝙蝠還清晰可見,墻頭與墻角的彩繪灰塑與青苔夾纏在一起,墻頭幾何線條組合方式,帶著嶺南建筑的風格,收斂貴氣,簡約明快。
????把南洋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與本土人文的低調質樸相融合,正是符家宅建筑理念中的開放性與濃濃的故土情懷的體現。
(編輯:李琳)